2017年9月2日星期六

我是專家

老陳身上掛了幾個學歷,自覺博學多聞,更恃著事業上的職銜,喜歡以專家自居,對甚麼事都指指點點,動輒以專家口吻說教,誰知最近他在職場受挫,權勢消失,那些吹捧他的人都不見了,令他很失意,於是走去找智者訴苦。

智者率直地對他說:「不是我不同情你,但你可是『自作自受,自食其果』!過往你借著一些虛銜,自以為是『專家』,不停地就很多事大發議論,卻勿略了你這位『專家』最大的缺憾,是其實你只有一種『專』,而非『百事專』。此外,你又好似變成了『預言家』,對很多事都喜歡作出預測,卻看不到這種種言論只會令你自暴其醜,讓人看到你的很多『高見、預測』不是缺乏內涵,便是華而不實、胡說八道。一朝你的權勢頓失,遭人否定及離棄是最自然的後果。」

老陳有點不服氣地反駁:「你不知道,有些人讀書少、見識淺、人又蠢,做事不知所謂,我說出我的見解,只是為了糾正他們的愚昧。」

智者聽了之後,笑笑地說:「孔子有云『人之患,在好為人師』。你自以為見解高超,變成目空一切,養成了一份貢高我慢的心態,不但不知反觀自己的不足,與人對話的時候,更時常只會用『絕對、肯定、按我的專業智識』等話來執著自己的觀點,對別人的說法便動輒批評為『幼稚、不可能、你不懂』,結果令自己知識上的盲點倍數擴張,縱使遇上不熟悉的事,也不想承認不懂,還勉強撐下去,越撐越暴露了自己的狂妄無知,成為惡性循環。你知道嗎?在很多人的眼中,你是一個只知認叻的自大狂而矣!」

老陳覺得猶如被智者當頭棒喝,於是請教智者如何是好。


智者答:「有云『滿招損,謙受益』。不要以為自己所想、所說的都是『高見』,你聽過『稻穗愈飽滿,腰彎得愈低』這句話嗎?此外,收起那份喜歡聽人讚譽的欲望,你的『高見』自然會減少很多。最重要的是,你有沒有反思過,你在這個無涯的宇宙之中是多麼渺小嗎?希望你以後在日常生活之中,以謙卑的心來觀照和承認自己對人、對事的無知。唯有在人前肯說出『我不懂』這三個字,才有機會成為一個真正的專家。」

滿足與知足

老陳問智者:「我是一個知足的人,只要我的人生充滿了滿足感,我的人生便完美了。但如何可以達到呢?」

智者答:「我想你將知足和滿足混淆了。假若你一生忙於追求滿足,那你永遠不會得到真到滿足感,更不要說會知足了。」

老陳不大明白,智者解釋說:「比方你今年賺了一百萬,但你會否希望在來年賺到兩百萬,認為兩百萬會令你更滿足呢?」

老陳想也不想地說:「那還用說,當然是兩百萬令我更滿足!」

智者追問老陳:「如果你賺取了兩百萬,那你會不會又想將目標放大,從賺兩百萬加到五百萬呢?」

老陳答:「我想這是很正常的想法吧!」

智者笑笑地說:「這樣的話,究竟要賺到那個數目才能令你真正滿足呢?你有否想到,你到時只會迷於追求滿足,而永不知足了!」

老陳茫然不明。

智者說:「『滿足』與『知足』同樣有一個『足』字,但兩者大有分別呀!滿足,是一種快樂的感受,本無過失,而感受的滿足是沒有止境的,不少人基於貪欲,滿足超過需要,終生不停追求,曾無收歛,至死方休。知足,則是指知道自己的需要,擁有必需的便足夠了,不跟別人比較。在這件事上,人這個所謂『萬物之靈』可要向動物學習,你看縱使是食肉的動物,擸殺夠了便算,不會食飽之後還去擸殺,人卻貪婪得多了,比動物還差。所以知足之人雖臥地上,猶為安樂,雖貧而富;不知足者雖處天堂,亦不稱意,雖富而貧。古有明言:『生不帶來,死不帶去』,苦苦追求滿足,只會適得其反,一個人真正的富裕和滿足,不在於擁有多少,而是在於肯放下多少!」

平安符

老陳向某位「大師」求了一度平安符,聽說已經「開光」,有靈力加持,助他趨吉避凶,於是將符掛在車子上,載智者到郊外遊玩。可能因為他恃著車上掛了平安符,一路不停超車、超速。智者忍不住請他開慢一些。

老陳聽後卻說:「放心,我這部車子有平安符護持,你會很安全,一定不會有危險。」

智者對他說:「掛了這個平安符,可能讓你覺得自己一定平安,但你有沒有想到,你會讓他人感到不平安呢?假如半路冒出一個行人,你開那麽快,很容易就會發生意外,這樣的話,變成掛了平安符卻令他人失去平安的保障、平安的感受。請恕我直言,你這個符正正在製造別人的不安呀!」

老陳誠心對智者說:「每個人都祈望平安,如果我的一舉一動都能夠讓別人感覺到平安,那才是真正有效的平安符,感謝你的提示。但除了平安符,其實我還有一些靈符、佛牌,都是祈望借助它們求得平安如意,請問我的做法對嗎?」

智者答:「不少人迷信靈異物品,希望藉著種種靈異之物來提升運氣、消災解難,卻忽略了要為此付出代價。世上絕對沒有免費的午餐,有得必有失、有享受亦必有付出。老實地說,這些東面不靈驗還好,果真愈靈驗、力量愈大,雖有眼前利益,但他日要付出的代價亦會相應愈大,最怕『招來容易送走難』,搞到靈體附身,揮之不說的話,那便大禍臨頭,到時才後悔恐怕太遲了。」

老陳追問智者:「但我總希望有一個遠離惡運,平安如意的人生呀!」


智者答:「人在一生中有吉有凶、有順有逆,是改變不了的現實,但有古人說:『生活就像玩撲克,發到的牌是定了,但如何打法,卻取決於自己心中的想法。」所以心態最重要,例如在順境時心中不要樂極忘形;在逆境中不要怨懟執著。如果心中常存能捨能放、知足惜福之念,那縱使不能夠事事如意,也絕對享受到一個自在安祥的人生。」

不一定需要罵人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
老陳去光顧餐廳,覺得侍應小黃的態度態度不佳,令他很不滿意,他認識餐廳的老闆,於是將不滿告訴老闆,還說:「你要好好地罵他一頓,告訴他我的身份,要他好好地改過!」

幾天後,老陳在餐廳又遇上服務員小黃,果然這次小黃的態度好了很多,滿面笑容,態度親切,令老陳很滿意,見到老闆後忍不住問:「你怎樣罵他令他的態度作出百份百改變?」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老闆回答:「我沒有罵他,不但如此,我還告訴他,你稱讚他服務殷勤體貼。」

老陳後來與智者談起這件事,智者說:「其實很多人不是不知道罵人只會招致反面的效應,但由於罵人很容易,又有痛快的感覺,所以喜歡罵人的人委實不少。當今更有知名人仕自稱能夠〝口罵心不罵〞,縱使把人罵到狗血淋頭,自己卻若無其事,變相令自己產生一種變態的優越感,這些都屬於自欺欺人的惡業做作,終有一日自食其果!」

老陳問智者:「那應該怎樣做才是最好呢?」


智者答:「先想一想自己喜歡給人罵嗎?第二,得饒人處且饒人,自己尚有無盡過失,那有甚麼資格去指責他人呢?更重要的是,不要以為自己「理直氣壯」便可以為所欲為,其實用〝理直氣和〞的心態去處理,絕對有效得多。」

完美人生

老陳是一個完美主義者,希望有一個完美的人生,所以他做事必然要求十全十美,最近要搬屋,新居的裝修卻由於他非常挑剔,一想到或看到不完美的地方便修改,除了令裝修費以倍數增加之外,完工期更拖延後又再拖延,令他很不如意,非常苦惱,於是去見智者,大吐苦水。

智者聽他訴苦完之後問他:「你的苦惱源於你追求完美,一個完美的人生。但你為甚麼要追求完美呢?」

老陳想也不想便回答:「因為我想要一個沒有缺憾的人生!唯有完美,人生才不有缺憾!」

智者聽了之後,對老陳說:「請恕我不同意,所謂〝完美人生〞,並非是沒有缺憾,而是在人生中懂得去珍惜、去感恩。所謂〝完美〞,表面上是指沒有缺憾,但從深層的角度去看,一個甚麼沒有缺憾的人生,不一定會快樂。舉過例子說,沒有試過捱餓,怎能體會出珍惜食物的重要?沒有遭遇過病患的痛苦,怎能感受到健康的可貴呢?所以一個〝完美人生〞基本上就必然存在了缺憾,沒有完美可言。況且追求到完美,不一定是好事,我想你聽過〝物極必反、樂極生悲〞這句話吧!」

老陳聽了之後,若有所悟。


智者跟著說:「希望你明白,〝月盈則虧,水滿則溢〞,完美之後的下一步,便是可怕的痛苦臨門了。為甚麼不選擇接受缺憾?在人生路上,任運而生、隨緣而住,不以得為喜、亦不以失為悲,總之懷著珍惜和感恩之心,開開心心地度過每一天!」

自欺欺人 - 一生中的最大成就

老陳有一日聽到這番話:「大多數人一生中最常做的三件事,是自欺、欺人、被人欺!對不少人來說,一生中的最大成就,可能便是成就了〝欺騙〞。而在自我欺騙方面,不少人更表現出最大的才能。自我欺騙,大概是每個人都不想承認,卻又時常發生的事。」他有點不同意,於是找去請教智者。

智者對他說:「你不同意嗎?你曾否為了逃避承擔過失,總是說〝我變成這樣,都是因為……;這件事變成這樣,是由於……〞。簡單地說,你有沒有透過自我欺騙來推卸責任,又或者找來諸多藉口,將自己的過失合理化呢?」

老陳默認。

智者跟著說:「你又是否縱使事實擺在眼前,還是選擇利用欺騙,將事情否認到底呢?例如你喜歡飲酒食煙,卻不斷作出自欺欺人的聲明:我沒有喝醉、我沒有上癮、我身體很好。」

老陳問智者:「人為甚麼經常自欺欺人呢?」

智者答:「皆因離不開一個〝我〞。這個〝我〞,佔據了人們的心,人在一生之中,只知道關注從〝我〞所衍生出來的想法、欲望、感受。這個〝我〞最重要、最沒有過失,以至寧願作出種種自欺欺人的言行,也絕對不可以讓〝我〞遭到冒犯。所有善惡、好壞、對錯、得失,都是以〝我〞和〝我的利益、我的喜厭〞來衡量;以至諸多〝公平公義、為國為民、為民請命、慈悲博愛〞等偉大美言,在實行上都被〝我〞轉變成一個自欺欺人的工具了。」

老陳問智者:「那如何對治呢?」


智者答:「說易亦得、說難亦得。關鍵在乎明白到主宰這個「我」的,不是上天,不是他人,而是我們自己的心。看不住自己的心的話,它便成為了最大的騙子。請你記住,其他人只能夠欺騙你於一時;你自己的心,卻能夠一生一世地不停欺騙你!假如一個人不肯向自己坦白,不肯停止護短、不肯老實面對自己的過失,恐怕他一生一世都停不住〝自欺欺人〞,最終自作自受,自食其果!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