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1年3月20日星期六
關於破除虛妄分別心的一點愚見
佛經中,有一部廣為人知的經典,"心經",在這部經的經文之中,有一句話,"以無所得故"。這一句話,道盡了"萬法皆空,萬法唯心",點出了人生如夢,虛妄不實,而在這個夢幻泡影之中,本有不生不滅的真如本性,正在發揮著恆沙妙用。
首先,"以無所得",萬法皆空,全部都只是心中顯現出來剎那生滅的相續影像和感覺,在生滅之中,一切了不可得。近代人每每喜歡說要"活在當下",看似有理,但其實一念"當下",即成過去,了不可得。沒有"當下",亦即表示沒有"現在",沒有"現在",又豈會有與之共生、共存的"過去"和"未來"呢?所以佛在金剛經說,"過去心不可得,現在心不可得,未來心不可得",沒有了三心,還有你,還有我,還有萬事萬物嗎?故此佛說,"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","無我相,無人相,無眾生相,無壽者相",借一句"以無所得",開顯出"本來無一物"之理!
但在"以無所得"之中,你我本自具足的妙明真心,卻又歷歷在前,在那裡呢?哦!原來"踏破鐵鞋無覓處,得來全不費功夫",常住真心無時無刻在日常生活"穿衣吃飯,行住坐臥"之中,發揮著恆沙妙用,盡顯"萬法唯心",在"不生不滅,不垢不淨,不增不減"的妙明真心之中,如六祖壇經中所言,"何其自性,能生萬法",示現出十法界無窮無盡依正境界,森羅萬象。
除了上述破除妄心的道理之外,又可以從另一個角度去說。
人的一生,基本上走不出"愛恨情仇,人我是非,名利聲色,吃喝玩樂"這十六字框框,眾生沈迷於框框之中,執假為真,終此一生,完全被虛妄分別事相衍生出來的感覺所迷。
試用一個例子來說明。
阿珍愛上了小王,愛到發顛,誰知有一日小王移情別戀,令阿珍很傷心,兩人不再見面了。過了一段時間的某一天,阿珍在街上遇到小王,雖然小王還是那個人,但阿珍發覺,以前對小王的那份濃情蜜意消失了,對小王一點都不愛了,問題是小王還是小王,還是那個人,那一個樣子,為甚麼阿珍會有這樣重大的轉變,從深深愛戀,轉變到完全沒有絲毫愛意呢?
真正的原因,是阿珍從來都不是愛著小王這個人,阿珍所愛著的,純粹是小王與她相戀的時候,她妄心生起的一份順意開心感覺而矣。阿珍所愛的,原來只不過是自己妄心中的一份感覺,當這份愛戀的感覺被傷心的感覺取代之後,縱然重逢,故人依舊,感覺不存了。
人世間的"愛恨情仇,人我是非,名利聲色,吃喝玩樂",你以為是真的,原來全部都只是你的感覺作怪,你一生所擁有和愛惜的一切,原來只是你自己的感覺。你以為對某人某事或愛或恨,其實某人某事純粹是令愛恨感覺生起的一份"有生有滅,似有非真"的"緣",真正的"愛恨",是"愛恨"自己心中那份虛幻不實的感覺,說得更坦率一些,純粹是自己"愛"自己,又或者是自己"恨"自己,將感覺所衍生出來的境界視為"凡所有相,皆是真實",不知道全部都只是"妄心"生起的"妄法"而矣,所以釋迦牟尼佛在楞嚴經中,說了兩句至理名言,"自心取自心,非幻成幻法"。
世間人每每對人和事衍生出來的順逆、對錯感覺執假為真,為自己和他人做成無量困擾苦惱,但假如對釋迦牟尼佛的道理信服和看透的話,便可以從明解之中,有所體悟,有所看破,不再念念跟著感覺走了,不再迷惑顛倒,心隨境轉,令自己成為了虛妄感覺的奴隸,在六道輪迴之中,升沈不定,永不出離。
山不轉,路轉;
路不轉,人轉;
人不轉,心轉!
本文只是對如何破除妄心,提出一些很粗淺的見解,釋迦牟尼佛在楞嚴經中,暢談破妄顯真,從迷返悟之道,將"心轉"的道理和方法解釋得很清楚,真正想破除虛妄分別心的話,敬請好好學習楞嚴經。
南無阿彌陀佛!
訂閱:
文章 (Atom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