佛示現於世的本懷,是為了教化眾生,令眾生了煩惱,脫生死,成佛道。
本師釋迦牟尼佛在華嚴經說:"奇哉!奇哉!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,但以妄想執著不能證得"。釋迦牟尼佛示現於世的目的,是告訴眾生,眾生的本體,亦即所謂"妙明真心,真如本性",與佛一樣,佛的教化,是將反妄歸真,令妙明真心重現,究竟成佛的道理和方法,告訴大家。成佛之路,簡單容易嗎?當然不是,不說成佛,先說了生脫死,亦即所謂出脫"三界六道",不再輪迴,最低要求,先斷"見思惑",能夠斷除的話,便出離"三界六道",問題是"見思惑"容易斷嗎?縱有四禪八定,只要"見思惑"未斷,也不能出脫輪迴,而對於世間凡夫來說,"見思惑"中單單那個"見惑"中的"身見",已經是一大難關,很難消減,原因在於世人苦苦執著有個活生生肉身的"我",由"我"而衍生出"我的所有、我的想法、我的感覺、我的喜厭",要去除這個"我",非一般凡夫可以做到,加上當今正值末法,眾生障深慧淺,邪說當道,若欲借斷除"見思惑"來出脫"三界六道",縱使講得出,也很難做得到。釋迦牟尼佛大慈大悲,為了度化末法眾生,特別開示淨土法門。釋迦牟尼佛告訴大家,在法界的無量諸佛之中,有一位阿彌陀佛,以四十八大願建立了一個"無有眾苦,但受諸樂"的極樂世界,這是一個清淨的佛土,讓眾生在那裡修行成佛。極樂世界有兩大特點,第一,不單只不用斷除"見思惑",連罪障未除,所謂"業障深重"的眾生,也可以往生到極樂世界;第二個特點,往生到極樂世界之後,不會退轉重回"三界六道",不會再輪迴,在那裡好好修行,究竟成佛。極樂世界容易去嗎?今天有說法者將念佛往生說得很容易,聲稱只要念佛,無須"觀空"以及只有佛法基礎知識便足夠往生了;又有人說臨終有人從旁助念也能令亡者往生;乃至有念佛的亡者死後出現了某些旁觀者認為的"瑞相",嘩,決定往生了!問題是,真的這麼容易嗎?念佛往生,要具足"信願行"三資糧,聽起來不難,反正感覺自己信了佛,發了一個往生的願,抽時間念念佛,便具足"信願行"三資糧,得以往生,真的嗎?此外,我曾見過一位說法者聲稱,單單辦了一個法會,便將地獄眾生超度到西方極樂世界,聽起來很吸引吧,那死了也不用怕,搞過法會便往生了,真的嗎?當然不可能。往生極樂,對末法凡夫而言,絕非簡單容易。往生淨土的首要條件:"修心",將"妄心"與"淨心"區分出來,從"妄心"回歸"淨心"。先談"妄心",世人每每執妄為真,不單只"我"是真實,山河大地,森羅萬象,以至"我的一切"都是真的,令這個"我"貪戀不捨,執著不放,誰不知原來這個"我"和"我的一切",如金剛經中所說,"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;一切有為法,如夢幻泡影",全部純粹是"業感緣起"的生滅幻化現象而矣,法句經說,"諸法因緣生,諸法因緣滅",而這個因緣生滅法,本自虛幻不實,龍樹菩薩在中論說,"因緣所生法,我說即是空",又說,"諸法不自生,亦不從他生,不共不無因,是故知無生",徹底告訴大家,"凡所有相,皆是虛幻;本來無一物",你的"所想、所見、所作"全部都只不過是"妄心"一時顯現的幻化感覺而矣,執著了這個"妄心"去修行,變成了"心外求法",在妄心中來來去去地打滾,從淨土法門強調臨終必須與佛感應道交上來說,污染的顛倒妄心,如何可以與清淨的阿彌陀佛和極樂世界感應道交呢?感應不到,如何往生呢?這可是一個要好好面對的問題!釋迦牟尼佛告訴大家,在包括淨土法門的修行路上,一定要"修心",從習以為常的"妄心",回歸到"淨心"。釋迦牟尼佛整個教化,主要是強調眾生本具一個清淨平等的"真心",世出世間的一切,都是"萬法唯心,一切唯心做",華嚴經說,"心佛及眾生,是三無差別",又說,"心如工畫師,能畫諸世界,五蘊悉從生,無法而不做",楞嚴經說,"諸法所生,唯心所現",而觀無量壽經則說,"是心是佛,是心作佛",總括而言,心為主宰,能否真正踏入修行之路,決定權在乎這個"心",整個修行的重點,是讓"心"繼續留在顛倒妄想的一邊,還是觀照萬法皆空,將心轉向清淨的一邊呢?淨土法門整個修為,以至最終能否往生,關鍵在於能否將"妄心"轉化成"淨心"。阿彌陀經說,"從是西方,過十萬億佛土,有世界名曰極樂",這個說法,是為了接引著相眾生的權宜之說,實則從萬法唯心上來說,"自性彌陀,唯心淨土;法界一心,全體即是阿彌陀佛",襌宗袓師惠能大師在六祖壇經說,"何其自性,本自清淨;何其自性,本自具足",清淨的阿彌陀佛和西方極樂世界不在心外他方,而是在當人一念清淨心性之內,所以真正的"往生",是離開污染的"妄心",進入清淨的"真心"之中。阿彌陀經又說,在臨終的時候,要"一心不亂",阿彌陀佛才會現前,能夠保持"心不顛倒",即得往生極樂世界。這裡請留意,"一心不亂,心不顛倒"的心態,若果不是經過日常生活中不停的練習,臨終的時候可以做到嗎?不大可能吧!那怎麼辦呢?唯一的做法,是在日常生活中"修心",不停地反省,自己的心還是著相嗎?分別執著心還是那麼重嗎?還是念念跟著感覺走嗎?不可以呀!一定要從這個"妄心"走出來,改成念念觀照印可金剛經中所云的,"無我相,無人相,無眾生相,無壽者相;過去心不可得,現在心不可得,未來心不可得",常念人生如夢,虛幻不實,配合清淨的佛念,來取代顛倒的妄念,日常行住坐臥之中,常持此念,以"憶佛念佛"作為替代,直到有一日臨終之時,如天台智者大師說,"臨終在定之心,即淨土受生之心",臨終時正念分明,心中只有佛念的"淨念",沒有貪戀,沒有不捨等種種"妄念",念念清淨,與阿彌陀佛感應道交,當下一念,往生極樂淨土。此外,淨土宗第九代袓師,蕅益大師在阿彌陀經要解中說:"得生與否,全賴信願之有無;品位高下,全由持名之深淺"。這幾句話,道出了能否往生的決定權,原來不在念佛的數量多寡,而是在乎"信"與"願",即使一日念"阿彌陀佛"十萬次,假如不具足"信"和"願"的話,不能往生。而這個"信"和"願",是指"真信切願"。那如何有"真信切願"呢?阿彌陀經說,"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,得生彼國",甚麼是"善根"呢?十住毘婆沙論說,"不貪,不瞋,不痴,為之三善根",假如不肯"修心",在"妄心"中一如以往地念念著相,沈迷於"愛恨情仇,人我是非,名利聲色,吃喝玩樂"這些現世妄境之中,這樣的話,如何能夠"不貪,不瞋,不痴"呢?很難吧!做不到的話,善根不足,如何往生呢?但如果努力"修心",將"妄心"轉向"淨心",明解和觀照萬法唯心,一切皆空,那還有甚麼"能貪、能瞋、能癡"的人和事呢?少了"貪瞋癡"之後,繼以觀照"本來無一物"的清淨心念來取代,當面對世間妄境之時,見相而不著相,不再只知道跟著感覺走了,心清淨,順理成章與清淨的佛菩薩和淨土相應,如維摩詰經說,"隨其心淨,則佛土淨",華嚴經說,"菩薩清涼月,常遊畢竟空;眾生心垢盡,菩提月現前",心清淨,一切清淨,以此長養"信願",自然長出真實堅定,誠心誠意的"信"和"願",與佛感應道交,手握往生淨土的門卷了。此外,若果以"真信切願"之心念佛的話,淨土宗第八代袓師,蓮池大師在阿彌陀經疏鈔中說,"彌陀乃萬德名號,一名才舉,萬德齊圓,不期於福,福已備矣,持名乃善中之善,福中之福,舉其名兮,兼眾德而具備,專乎持也,統百行以無餘,越三祇於一念,齊諸聖於片言",念佛功德,不可思議。修行淨土法門的具體方法,依止蓮池大師在阿彌陀經疏鈔中說,要"事理兼備",亦即所謂"事依理起,理得事彰"。從世間法上來說,理,是指理論;事,是指事行,以萬法皆空的理論,來支持淨心的事行;又以阿彌陀佛極樂世界的理論,來作念佛往生的事行。若果從出世間法上來說,理,是指清淨的自性本體;事,是指念佛的事行,蓮池大部的侍者,古德法師在解釋蓮池大師阿彌陀經疏鈔的演義中說,"事依理起者,事不自事,因理而事,因自性彌陀,故勸人念彌陀,因唯心淨土,故勸人生淨土;理得事彰者,理不自彰,由事乃彰,因念彌陀,方顯自性彌陀,因求淨土,乃悟唯心淨土"。總結來說,修行淨土法門而不修心的話,很大可能雖然一方面念佛,另一方面卻念念攀緣事相世間,生起顛倒妄想,"妄心"凌駕"淨心",這樣的話,只會與六道穢土相應,假如改為以"淨心"對治"妄心"之後,著相的妄念自然減輕,清淨無著的心念多了,保持著這個心態,配合念佛事行,持之以恆,直至臨終之時,"一心不亂,心不顛倒",正念分明,往生極樂淨土。本文只是對淨土法門作一個簡略的介紹,若果想詳細了解淨土法門,推薦大家學習蕅益大師的阿彌陀經要解,淨土宗第十三代祖師,印光大師稱讚要解,"理事各臻其極,為自佛說此經以來第一注解,妙極確極,縱令古佛再出於世,重注此經,亦不能高出其上矣";而如果想了解如何從"妄心"轉向"淨心",推薦大家學習楞嚴經,釋迦牟尼佛在經中暢談"從迷返悟,破妄顯真"之理。南無阿彌陀佛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