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2年6月8日星期三

信佛的四個層次

 信佛的人大致可以分為四個層次。

第一個層次的人,相信佛和菩薩可以保佑他們和家人的健康,財富,以至成就世間上的欲求,於是會求神拜佛。這類人的共通點,是對佛法完全不明白,認為只要"存好心,做好事"便是信佛了,純粹依止自己的心意和感受,自訂是非對錯的標準,對物慾貪戀不捨。這一個層次有點迷信的味道,但確實在心中種下了一粒信佛的種子。

第二個層次的人,有學習佛法,有拜佛,念佛,誦經,拜懺,做義工以及種種佛門善行做作,問題是這個層次的人雖然信佛,但落在事相上的"因緣所生法"之中,只知道"因緣果報",念念著相,縱使相信六道輪迴,但離不開有為事相,對家庭,事業,財富,享受以至世間種種事物都只有"凡所有相,皆是真實"的感受,心隨境轉。這個層次的人死後由於生前行善,有機會得"人天褔報",來世在人間或者天界享福,福盡之後還會繼續在六道中輪迴不息。

第三個層次的人,學習佛法所說的空理,相信"因緣和合,虛妄有生;因緣別離,虛妄名滅",接受大德所說的"因緣所生法,我說即是空",用心了解空性,觀照"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"。在這個層次的人,算是真正學佛,真正進入"斷煩惱,了生死"之路。

第四個層次的人,回歸自性,學習了悟明心,真空妙有之理。雖然萬法皆空,但在空性之中,一念真心示現出無窮事相妙用,六袓壇經說,"何其自性,本自清淨",本來無一物,但接著又說,"何其自性,能生萬法",一切所見,所聞,所覺,所知,無非眾生真如本性的妙用。在這個層次的人成就的話,便能夠"從迷反悟,捨妄歸真",回歸本來面目。楞嚴經對這個層次中的理論,解釋得最為圓滿透徹。

以上的說法,是讓信佛人想一想,究竟自己應該身處那一個層次呢?請恕我直言,頭兩個層次嚴格地說,未算真正信佛學佛,第三第四層次不同了,進人佛法的核心教化,集中修心,涉及整個心態上的改變,不容易,但做得一分,有一分實益。

假如接受上文說法的話,那跟隨明師學習這方面便很重要了。我想大家都是聰明人,不會找那些聲稱自己與佛菩薩等齊,賣弄神通感應,標榜甚麼速成大法,講說玄妙但與釋迦牟尼佛所說道理相違的"高人,大師"。但另外有一點請大家留意,今天佛法表面興盛,講經說法的人很多,個個都是"法師",但當中大部份都集中講"因緣法、人天法",不講第三第四層次,不談空性,說不出修心見性,返妄歸真之路。另外還有一個怪現象,可能為了抬高身價,招徠信眾,今天不少說法者被特別強調是"博士,教授",我曾經在網上看到一套說法片子,某講者被介紹時,被稱為"某某法師博士",對耶錯耶,我沒有資格評論,唯一知道佛法重點在於"覺悟",心中的覺悟,講者與聽者分享的,是佛法覺悟的道理和自己覺悟的心得,與學歷銜頭這些"世智辨聰"拉不上一絲關係。

最後,學佛有成,必須選擇一個事相修行的法門。參禪這個流傳了數千年的殊勝法門,有不少人喜歡,只可惜今人障深慧淺,要借參禪來明心見性、了脫生死,恐怕很難做到,所以祖師有云"有禪無淨土,十人九岔路",不少禪師因此兼修淨土法門,求生極樂,但大家也知道,往生實非易事,單單在第一二層次學習,我執不減,妄想紛飛,恐怕臨終業障當前的時候,很難正念分明,那如何往生呢?穩當的做法,是依止第三四層次來修行,減輕妄想我執,往生的機會便相對增加了。

選擇那一個層次信佛,在"如是因,如是果"的法則之下,各有不同的後果,相信各位聰明人自會作出明智的決定。

人身難得今已得,佛法難聞今已聞,此身不向今生度,更向何生度此身!

2021年9月28日星期二

淨土法門簡介

 佛示現於世的本懷,是為了教化眾生,令眾生了煩惱,脫生死,成佛道。

本師釋迦牟尼佛在華嚴經說:"奇哉!奇哉!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,但以妄想執著不能證得"。釋迦牟尼佛示現於世的目的,是告訴眾生,眾生的本體,亦即所謂"妙明真心,真如本性",與佛一樣,佛的教化,是將反妄歸真,令妙明真心重現,究竟成佛的道理和方法,告訴大家。

成佛之路,簡單容易嗎?

當然不是,不說成佛,先說了生脫死,亦即所謂出脫"三界六道",不再輪迴,最低要求,先斷"見思惑",能夠斷除的話,便出離"三界六道",問題是"見思惑"容易斷嗎?縱有四禪八定,只要"見思惑"未斷,也不能出脫輪迴,而對於世間凡夫來說,"見思惑"中單單那個"見惑"中的"身見",已經是一大難關,很難消減,原因在於世人苦苦執著有個活生生肉身的"我",由"我"而衍生出"我的所有、我的想法、我的感覺、我的喜厭",要去除這個"我",非一般凡夫可以做到,加上當今正值末法,眾生障深慧淺,邪說當道,若欲借斷除"見思惑"來出脫"三界六道",縱使講得出,也很難做得到。

釋迦牟尼佛大慈大悲,為了度化末法眾生,特別開示淨土法門。

釋迦牟尼佛告訴大家,在法界的無量諸佛之中,有一位阿彌陀佛,以四十八大願建立了一個"無有眾苦,但受諸樂"的極樂世界,這是一個清淨的佛土,讓眾生在那裡修行成佛。極樂世界有兩大特點,第一,不單只不用斷除"見思惑",連罪障未除,所謂"業障深重"的眾生,也可以往生到極樂世界;第二個特點,往生到極樂世界之後,不會退轉重回"三界六道",不會再輪迴,在那裡好好修行,究竟成佛。

極樂世界容易去嗎?

今天有說法者將念佛往生說得很容易,聲稱只要念佛,無須"觀空"以及只有佛法基礎知識便足夠往生了;又有人說臨終有人從旁助念也能令亡者往生;乃至有念佛的亡者死後出現了某些旁觀者認為的"瑞相",嘩,決定往生了!問題是,真的這麼容易嗎?念佛往生,要具足"信願行"三資糧,聽起來不難,反正感覺自己信了佛,發了一個往生的願,抽時間念念佛,便具足"信願行"三資糧,得以往生,真的嗎?此外,我曾見過一位說法者聲稱,單單辦了一個法會,便將地獄眾生超度到西方極樂世界,聽起來很吸引吧,那死了也不用怕,搞過法會便往生了,真的嗎?當然不可能。往生極樂,對末法凡夫而言,絕非簡單容易。

往生淨土的首要條件:"修心",將"妄心"與"淨心"區分出來,從"妄心"回歸"淨心"。

先談"妄心",世人每每執妄為真,不單只"我"是真實,山河大地,森羅萬象,以至"我的一切"都是真的,令這個"我"貪戀不捨,執著不放,誰不知原來這個"我"和"我的一切",如金剛經中所說,"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;一切有為法,如夢幻泡影",全部純粹是"業感緣起"的生滅幻化現象而矣,法句經說,"諸法因緣生,諸法因緣滅",而這個因緣生滅法,本自虛幻不實,龍樹菩薩在中論說,"因緣所生法,我說即是空",又說,"諸法不自生,亦不從他生,不共不無因,是故知無生",徹底告訴大家,"凡所有相,皆是虛幻;本來無一物",你的"所想、所見、所作"全部都只不過是"妄心"一時顯現的幻化感覺而矣,執著了這個"妄心"去修行,變成了"心外求法",在妄心中來來去去地打滾,從淨土法門強調臨終必須與佛感應道交上來說,污染的顛倒妄心,如何可以與清淨的阿彌陀佛和極樂世界感應道交呢?感應不到,如何往生呢?這可是一個要好好面對的問題!

釋迦牟尼佛告訴大家,在包括淨土法門的修行路上,一定要"修心",從習以為常的"妄心",回歸到"淨心"。釋迦牟尼佛整個教化,主要是強調眾生本具一個清淨平等的"真心",世出世間的一切,都是"萬法唯心,一切唯心做",華嚴經說,"心佛及眾生,是三無差別",又說,"心如工畫師,能畫諸世界,五蘊悉從生,無法而不做",楞嚴經說,"諸法所生,唯心所現",而觀無量壽經則說,"是心是佛,是心作佛",總括而言,心為主宰,能否真正踏入修行之路,決定權在乎這個"心",整個修行的重點,是讓"心"繼續留在顛倒妄想的一邊,還是觀照萬法皆空,將心轉向清淨的一邊呢?淨土法門整個修為,以至最終能否往生,關鍵在於能否將"妄心"轉化成"淨心"。

阿彌陀經說,"從是西方,過十萬億佛土,有世界名曰極樂",這個說法,是為了接引著相眾生的權宜之說,實則從萬法唯心上來說,"自性彌陀,唯心淨土;法界一心,全體即是阿彌陀佛",襌宗袓師惠能大師在六祖壇經說,"何其自性,本自清淨;何其自性,本自具足",清淨的阿彌陀佛和西方極樂世界不在心外他方,而是在當人一念清淨心性之內,所以真正的"往生",是離開污染的"妄心",進入清淨的"真心"之中。

阿彌陀經又說,在臨終的時候,要"一心不亂",阿彌陀佛才會現前,能夠保持"心不顛倒",即得往生極樂世界。這裡請留意,"一心不亂,心不顛倒"的心態,若果不是經過日常生活中不停的練習,臨終的時候可以做到嗎?不大可能吧!那怎麼辦呢?唯一的做法,是在日常生活中"修心",不停地反省,自己的心還是著相嗎?分別執著心還是那麼重嗎?還是念念跟著感覺走嗎?不可以呀!一定要從這個"妄心"走出來,改成念念觀照印可金剛經中所云的,"無我相,無人相,無眾生相,無壽者相;過去心不可得,現在心不可得,未來心不可得",常念人生如夢,虛幻不實,配合清淨的佛念,來取代顛倒的妄念,日常行住坐臥之中,常持此念,以"憶佛念佛"作為替代,直到有一日臨終之時,如天台智者大師說,"臨終在定之心,即淨土受生之心",臨終時正念分明,心中只有佛念的"淨念",沒有貪戀,沒有不捨等種種"妄念",念念清淨,與阿彌陀佛感應道交,當下一念,往生極樂淨土。

此外,淨土宗第九代袓師,蕅益大師在阿彌陀經要解中說:"得生與否,全賴信願之有無;品位高下,全由持名之深淺"。這幾句話,道出了能否往生的決定權,原來不在念佛的數量多寡,而是在乎"信"與"願",即使一日念"阿彌陀佛"十萬次,假如不具足"信"和"願"的話,不能往生。而這個"信"和"願",是指"真信切願"。那如何有"真信切願"呢?阿彌陀經說,"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,得生彼國",甚麼是"善根"呢?十住毘婆沙論說,"不貪,不瞋,不痴,為之三善根",假如不肯"修心",在"妄心"中一如以往地念念著相,沈迷於"愛恨情仇,人我是非,名利聲色,吃喝玩樂"這些現世妄境之中,這樣的話,如何能夠"不貪,不瞋,不痴"呢?很難吧!做不到的話,善根不足,如何往生呢?但如果努力"修心",將"妄心"轉向"淨心",明解和觀照萬法唯心,一切皆空,那還有甚麼"能貪、能瞋、能癡"的人和事呢?少了"貪瞋癡"之後,繼以觀照"本來無一物"的清淨心念來取代,當面對世間妄境之時,見相而不著相,不再只知道跟著感覺走了,心清淨,順理成章與清淨的佛菩薩和淨土相應,如維摩詰經說,"隨其心淨,則佛土淨",華嚴經說,"菩薩清涼月,常遊畢竟空;眾生心垢盡,菩提月現前",心清淨,一切清淨,以此長養"信願",自然長出真實堅定,誠心誠意的"信"和"願",與佛感應道交,手握往生淨土的門卷了。

此外,若果以"真信切願"之心念佛的話,淨土宗第八代袓師,蓮池大師在阿彌陀經疏鈔中說,"彌陀乃萬德名號,一名才舉,萬德齊圓,不期於福,福已備矣,持名乃善中之善,福中之福,舉其名兮,兼眾德而具備,專乎持也,統百行以無餘,越三祇於一念,齊諸聖於片言",念佛功德,不可思議。

修行淨土法門的具體方法,依止蓮池大師在阿彌陀經疏鈔中說,要"事理兼備",亦即所謂"事依理起,理得事彰"。從世間法上來說,理,是指理論;事,是指事行,以萬法皆空的理論,來支持淨心的事行;又以阿彌陀佛極樂世界的理論,來作念佛往生的事行。若果從出世間法上來說,理,是指清淨的自性本體;事,是指念佛的事行,蓮池大部的侍者,古德法師在解釋蓮池大師阿彌陀經疏鈔的演義中說,"事依理起者,事不自事,因理而事,因自性彌陀,故勸人念彌陀,因唯心淨土,故勸人生淨土;理得事彰者,理不自彰,由事乃彰,因念彌陀,方顯自性彌陀,因求淨土,乃悟唯心淨土"。

總結來說,修行淨土法門而不修心的話,很大可能雖然一方面念佛,另一方面卻念念攀緣事相世間,生起顛倒妄想,"妄心"凌駕"淨心",這樣的話,只會與六道穢土相應,假如改為以"淨心"對治"妄心"之後,著相的妄念自然減輕,清淨無著的心念多了,保持著這個心態,配合念佛事行,持之以恆,直至臨終之時,"一心不亂,心不顛倒",正念分明,往生極樂淨土。

本文只是對淨土法門作一個簡略的介紹,若果想詳細了解淨土法門,推薦大家學習蕅益大師的阿彌陀經要解,淨土宗第十三代祖師,印光大師稱讚要解,"理事各臻其極,為自佛說此經以來第一注解,妙極確極,縱令古佛再出於世,重注此經,亦不能高出其上矣";而如果想了解如何從"妄心"轉向"淨心",推薦大家學習楞嚴經,釋迦牟尼佛在經中暢談"從迷返悟,破妄顯真"之理。

南無阿彌陀佛! 

2021年3月20日星期六

關於破除虛妄分別心的一點愚見

佛經中,有一部廣為人知的經典,"心經",在這部經的經文之中,有一句話,"以無所得故"。這一句話,道盡了"萬法皆空,萬法唯心",點出了人生如夢,虛妄不實,而在這個夢幻泡影之中,本有不生不滅的真如本性,正在發揮著恆沙妙用。 首先,"以無所得",萬法皆空,全部都只是心中顯現出來剎那生滅的相續影像和感覺,在生滅之中,一切了不可得。近代人每每喜歡說要"活在當下",看似有理,但其實一念"當下",即成過去,了不可得。沒有"當下",亦即表示沒有"現在",沒有"現在",又豈會有與之共生、共存的"過去"和"未來"呢?所以佛在金剛經說,"過去心不可得,現在心不可得,未來心不可得",沒有了三心,還有你,還有我,還有萬事萬物嗎?故此佛說,"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","無我相,無人相,無眾生相,無壽者相",借一句"以無所得",開顯出"本來無一物"之理! 但在"以無所得"之中,你我本自具足的妙明真心,卻又歷歷在前,在那裡呢?哦!原來"踏破鐵鞋無覓處,得來全不費功夫",常住真心無時無刻在日常生活"穿衣吃飯,行住坐臥"之中,發揮著恆沙妙用,盡顯"萬法唯心",在"不生不滅,不垢不淨,不增不減"的妙明真心之中,如六祖壇經中所言,"何其自性,能生萬法",示現出十法界無窮無盡依正境界,森羅萬象。 除了上述破除妄心的道理之外,又可以從另一個角度去說。 人的一生,基本上走不出"愛恨情仇,人我是非,名利聲色,吃喝玩樂"這十六字框框,眾生沈迷於框框之中,執假為真,終此一生,完全被虛妄分別事相衍生出來的感覺所迷。 試用一個例子來說明。 阿珍愛上了小王,愛到發顛,誰知有一日小王移情別戀,令阿珍很傷心,兩人不再見面了。過了一段時間的某一天,阿珍在街上遇到小王,雖然小王還是那個人,但阿珍發覺,以前對小王的那份濃情蜜意消失了,對小王一點都不愛了,問題是小王還是小王,還是那個人,那一個樣子,為甚麼阿珍會有這樣重大的轉變,從深深愛戀,轉變到完全沒有絲毫愛意呢? 真正的原因,是阿珍從來都不是愛著小王這個人,阿珍所愛著的,純粹是小王與她相戀的時候,她妄心生起的一份順意開心感覺而矣。阿珍所愛的,原來只不過是自己妄心中的一份感覺,當這份愛戀的感覺被傷心的感覺取代之後,縱然重逢,故人依舊,感覺不存了。 人世間的"愛恨情仇,人我是非,名利聲色,吃喝玩樂",你以為是真的,原來全部都只是你的感覺作怪,你一生所擁有和愛惜的一切,原來只是你自己的感覺。你以為對某人某事或愛或恨,其實某人某事純粹是令愛恨感覺生起的一份"有生有滅,似有非真"的"緣",真正的"愛恨",是"愛恨"自己心中那份虛幻不實的感覺,說得更坦率一些,純粹是自己"愛"自己,又或者是自己"恨"自己,將感覺所衍生出來的境界視為"凡所有相,皆是真實",不知道全部都只是"妄心"生起的"妄法"而矣,所以釋迦牟尼佛在楞嚴經中,說了兩句至理名言,"自心取自心,非幻成幻法"。 世間人每每對人和事衍生出來的順逆、對錯感覺執假為真,為自己和他人做成無量困擾苦惱,但假如對釋迦牟尼佛的道理信服和看透的話,便可以從明解之中,有所體悟,有所看破,不再念念跟著感覺走了,不再迷惑顛倒,心隨境轉,令自己成為了虛妄感覺的奴隸,在六道輪迴之中,升沈不定,永不出離。 山不轉,路轉; 路不轉,人轉; 人不轉,心轉! 本文只是對如何破除妄心,提出一些很粗淺的見解,釋迦牟尼佛在楞嚴經中,暢談破妄顯真,從迷返悟之道,將"心轉"的道理和方法解釋得很清楚,真正想破除虛妄分別心的話,敬請好好學習楞嚴經。 南無阿彌陀佛!

2020年5月19日星期二

人間佛教 - 世世為人,在人間行菩薩道?

近代出現了人間佛教,提倡以凡夫之身在人間作菩薩行,未來世必定能再做人,繼續修行,最終在人間成佛。這個"世世為人,世世在人間行菩薩道"的說法,聽起來真的很偉大,吸引了很多追隨者。

本文的目的,是希望追隨者平心靜氣客觀地反思一下,自己真的有把握和能力"世世為人,在人間行菩薩道"嗎?

首先,佛在經中指出,當今正值末法,凡夫障深慧淺,念念分別執著,被"貪瞋癡"所迷,那追隨者在現實生活中真的對"菩薩行"講得出、做得到嗎?不說其他,試看道場中可有不少人我是非,說明一眾信佛人還只是凡夫一名。

又佛說"人身難得,佛法難聞",不少信佛人更自認業障深重,那追隨者如何可以確保"世世得人身、世世聞佛法"呢?不要依賴佛力加持,因為加持只是增上緣,真正的話事人,是自己的心。所以追隨者有沒有自省,今生的自己,有能力去擺佈來世的心嗎?

人間佛教的追隨者確實做了很多善行,但是否以"三輪體空"之心去做呢?做不到的話,會否只是徒然增長人天福報而矣。

最重要的是,釋迦牟尼佛在那一部佛經提倡"無修無證"的凡夫在人間行菩薩道呢?按佛所說,在人間行菩薩道的,不是有名無實,尚在因地的凡夫菩薩,而是有修有證的果位菩薩!

追隨者可不可以老實地反省,自己對佛法是融會貫通,還是一知半解,半信半疑?佛在法華經說"三界如火宅",那為甚麼凡夫要選擇留在三界中的人間呢?是否具足了金剛經中所云的"無我相,無人相,無眾生相,無壽者"等作為一個菩薩的資格呢?又是否具足了心經中的般若波羅密,照見五蘊皆空,以此能力來度一切眾生的苦厄呢?能否做到楞嚴經中所言的破妄顯真,捨識用根?

不肯定是否證到這個程度,那便要去學習華嚴經,從經中了解菩薩的修行和次第,甚麼才是真正佛說的菩薩道,而非自立知見,在不肯定自己的修為程度之前,就當了自己是菩薩,要留在人間行菩薩道。小心這樣只會令自己繼續在六道中流轉,時而信佛、時而迷失;時而修行、時而退墮,升沈不定,陷入輪迴不息的後果!

時值末法,不少信佛者"依人不依法",只聽人話,人云亦云,不信佛言,不求出離六道輪迴,以至不信有西方淨土,不接受從淨土乘願再來,以一個有名有實的菩薩身份廣度眾生。

上文的論據,是建基於全盤認同心經,金剛經,法華經,華嚴經,楞嚴經,阿彌陀經等經典的真實性和箇中義理,認同有阿彌陀佛、觀世音菩薩、文殊菩薩、普賢菩薩、地藏菩薩、彌勒菩薩的存在。而如果對上述經典和諸佛菩薩的真實性持否定態度的話,那真的是無話可說了,唯有慨嘆一句:由他吧!

最後,請看看台灣慧律法師對"人間佛教"的看法。

信佛食肉不持素?

本文是提議自認真心信佛而還在食肉的人反思一下,能否放棄食肉,改為持素。

大乘佛法一向提倡信佛的人應該持素,但在現實生活中,信佛持素的人並非多數,大部份信佛而繼續食肉是由於習慣成自然,習慣了肉味,捨不得改變,於是巧立名目來為自己的行徑辯護,表面看起來有些道理,看深一點卻實在說不通。

歸納信佛人食肉,大致有下列原因。

最普遍的一個原因,是聲稱眼見其他信佛的人也食肉,又聽他們說食肉沒有問題,所以跟隨大隊齊齊食肉,不覺得有錯。作出這個想法的人,不信佛言,只聽人話,不接受佛勸眾生持素之言,寧願道聽途說,人云亦云,齊齊做業,與食肉的同道中人在六道中繼續輪迴,上上落落,時而做人,時而變鬼,不由自主!

又有人說,食肉持素都沒有問題,隨自己的緣。但食肉持素單單是與"緣"有關的嗎?萬法唯心,決定食肉是自己的心,與緣唯一的關連,是自己心隨境轉,受不了肉食緣境的誘惑而矣。

另一個高層次一點的說法,是認為食肉沒有過失,因為我"食而非食",雖食肉而不著於肉。坦白地說,這個人不知道這句"食而非食"是從自性平等理體上來說,縱使明心見性,悟到一念真心,若果只悟未證,那可要小心在"食而非食"之後,還有一句"非食而食",從事相上來說,確實有食,確實有因果要負,對被食眾生的肉債可是要償還的。奉勸這類人不可以執理廢事,忽略了"萬法皆空,因果不空"。

又更高層次的人會說:我食肉之後,將功德迴向,以至持咒超度被食眾生。說得很偉大,但做得到嗎?不如先反省一下自己迴向超度的能力有多高!金剛經中有云:"若菩薩有我相,人相,眾生相,壽者相,即非菩薩"。若果自問還執著上述四相,並非菩薩,那可千萬不要以凡濫聖,高估自己迴向和超度的能力。未能自度,自身難保,如何有能力去度他呢?

不過最荒謬的說法,是不少人喜歡引用古人所言,"酒肉穿腸過,佛祖心中留",食肉信佛絕對不相違背。說這話的人,忽略了上文未完,還有兩句,"世人若學我,如同進魔道"。若果尚未回歸常住真心,未做到"照見五蘊皆空,度一切苦厄",借用這句話來大魚大肉,大快朶頣,後果嚴重,小心自作自受,自食其果!

除了上述借口之外,信佛而不持素的人還有諸多藉口。

有信受小乘法的人說經中沒有說過不准食肉;有些教派更說要食肉才修道有成;又有宣揚佛法的人本身自己也食肉,那自然會為食肉這個行為作出諸多辯護;又有信佛卻不承認楞嚴經和楞伽經的真實性,當然自動連經中道出食肉過失之文也全盤否定。

總結上文種種藉口,講到底只得一個原因,便是心想食肉,有得食便食。

但上述為食肉而巧立的一切借口,全部忽略了佛法中的一個重點中的重點,慈悲心!

佛法強調"上求佛道,下化眾生",欠奉了慈悲心,"下化眾生"變成了一句戲言!

一切被食的雞鴨豬牛與你和我並沒有分別,一同都有靈性,有感覺,有反應,一樣貪生怕死,大家都是在十法界中受業力支配的有情眾生,而非隨緣生起的無情萬物。

一個信佛的人一方面說要用慈悲心善待一切眾生,另一方面卻用種種藉口食肉,那是否自相矛盾,講一套做一套呢?

梵網經中有云:"若佛子,一切肉不得食。夫食肉者,斷大慈悲佛性種子,一切眾生見而捨去,是故一切菩薩不得食一切眾生肉,食肉得無量罪"。從經文可知,殺生食肉,與慈悲心完全背道而馳。當然持素不一定表示慈悲心增長,因為持素可以是由於其他原因,但食肉卻肯定對慈悲心有損無益。

最後,對於信佛又求生淨土的人來說,臨終是否往生,關鍵在乎能否與佛感應道交,而食肉所做成的"惑業",會不會與往生的"淨業"相違,導致障礙,臨終不能與佛感應道交,不能往生呢?會的話,可是一個大問題呀! 

除非因為身體不好,真的不能持素,否則懇請各位信佛人在將肉食放入口中之前,平心靜氣地反思一下!

2018年7月13日星期五

真正朋友


老陳與智者說到交友之道,老陳別有一番理論,對智者說:「朋友之情其實並不可靠,基本上朋友之情,是建基於『利益』二字。而所謂『利益』,是指在雙方的心中共同生起一份舒服、順意和認同的感覺,若果這份感覺消失了,友情便不再存在了。」

智者答:「不能話你說錯,但你的說法似乎太現實了,其實除了建基於因名利等利益而建立起的友情最容易被破壞之外,亦有真正的朋友存在。」

老陳問道:「那誰是真正朋友呢?」

智者說:「人在落魄之時,便會知道誰是真正朋友,誰還在乎他。之前認識多少朋友都沒有關係,最重要是在困難的時候,還有多少人認識他,接受他,在他身邊陪伴呢?猶如因此下雨的時候,誰會給他提傘。」

老陳聽了之後,同意地說:「對一個想送你回家的朋友來說,東南西北都順路;對一個願陪你吃飯的朋友來說,酸甜苦辣都愛吃。這些才是真正的朋友呀!」

智者點頭同意,說道:「有些朋友只會錦上添花,唯有真正朋友才會雪中送炭。有些朋友只會花言巧語,唯有真正朋友才會坦誠不虛。還有,與朋友相處,日久不一定會生情,但必定見到人心真假,分辨出那個才是真正朋友。」

死歸何處?是否人死如燈滅,一了百了?


老陳與智者談到死後的問題,老陳似乎很灑脫,很看得開,對智者說:「我不怕死,也沒有甚麼牽掛,因為我相信人死如燈滅,一了百了,沒有來生。所以最重要是今生一定要過得開心,想做就去做、想玩就去玩、想嘆就去嘆。」

智者聽完之後,間老陳:「你說不相信死後有來生,是真的嗎?」

老陳答道:「我當然不信。」

智者笑笑地說:「我曾經跟你一同到訪一些廟宇和教堂,每次都見你在神靈前低頭合掌,喃喃自語,似乎在祈求神靈庇佑。那請問你有沒有想過,種種神靈都各說有天堂地獄,沒有來生的話,那如何會投生天堂地獄呢?而沒有來生的話,廟宇裡的神靈又從甚麼東西轉變而成呢?」

老陳答不上來,智者跟著再說:「我知道你相信有鬼,因為你說過絕對不住凶宅;又你為了得到好運,身上配戴了聲稱有『靈嬰』附身的所謂『靈牌』,而『靈嬰』不是鬼是甚麼?如果你不信死後有來生,那鬼從何來呢?此外,你亦為死去的嬰兒設置了靈位供奉,如果嬰兒死後沒有來生的話,又何必多此一舉!」

老陳呆若木雞,智者又說:「我聽說你將先人安葬在一個風水好的地方,希望借此得到先人的靈氣護持,身體健康,萬事亨通。請問若果先人死後灰飛煙滅,甚麼都沒有了,還有甚麼靈氣去護持你呢?」

老陳無話可說,智者意味深長地說:「絕大部份人只知道著眼於今生,為了滿足快樂順意的感受,『賺盡、玩盡、嘆盡』,忽略了死歸何處。你有沒有想過,『時日已過,命亦隨減』,死歸何處,是人生中一大問題,絕對不可以忽視或逃避,否則在生之時為了『賺盡、玩盡、嘆盡』而胡作非為,多行不義,死時才發覺原來還有來世、還真的有報應,那怎麼辦呢?」

老陳想了一會,突然揚揚自得地說:「縱使有來生,但來生是一個全新的我,對今生甚麼都忘記了,那來生對我來說,又有何關連呢?」

智者回答:「如果來生的你成為全新的另一個人,以前甚麼都忘記了,那你那個希望『上天堂』之說便變成了戲言;此外,你信有鬼,那應該聽過鬼會尋仇,正正是因為忘不了前生的冤家仇敵;又你安葬先人在風水好的地方亦變得毫無意義,因為他的靈氣根本與你沒有任何連繫了。」

老陳無言以對,智者最後說:「請你想一想,如果死後並非一了百了,而是還有來生,而來生又保留著對前世的認知,那問題非常嚴重了,因為到臨終之時才發覺有來世,又去不到天堂善土,那不單只是前路茫茫,更是後果堪虞,後悔莫及呀!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