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0年1月1日星期五

貪瞋癡

按照佛法的說法,人的煩惱,世間上的種種紛爭、戰亂,乃至“溫室效應” 這個熱門話題,都是源於我們心中的“貪瞋癡”。因此,佛法稱之為“三毒”。

這“三毒” 的產生,基本上是由於我們執著了一個“我”而生,心中只有“我貪、我瞋、我癡” 。而它能夠破壞人們的善心,令人沈淪墮落,故名為“毒”。

佛法又指出,“貪瞋癡” 這“三毒”,構成了人們死後投生到“地獄、餓鬼、畜生”三惡道的主因。

“貪”,是指貪著一切順意的境界,對愛好的事物乃至感受,執著不捨,心無厭足。這個“貪”,除了最普遍的貪愛“名,利,享樂”之外,更包括了對某種事物或感受的執著和愛戀,苦苦不放。法華經指出,“諸苦所因,貪欲為本”,貪欲是我們一切罪苦的根本源頭。“貪” 的最可怕之處,是它可以在我們的心中永無休止,“一貪未停,一貪又起”。對於“未得”之物,一見鍾情,立刻想擁有;然後對於“擁有”之物,又念念不捨,不想失去,苦苦執著。

“瞋”,是指從“我”這個主觀的標準,去貪求事物迎合自己的意願,順意的話,當然萬事大吉,但如果事與願違的話,心中生起了不順意的感覺,進而演化而成不滿,怨恨,忿怒。瞋與貪有著非常親密的關係,有如難兄難弟。為甚麼呢?“貪求”不到,當然心心不忿,懷恨在心,世間人的恩恩怨怨,乃至連場戰火,無不由此而起。

“癡”,是指不明因果,迷於事相物欲,不辨邪正、是非,例如不知道要斷惡修善,卻向風水命理術士祈福轉運。癡,也是源於“我執”,不明白事理的真相,生起了愚癡錯誤的想法。而“癡”的特點在於“癡而不知,知而不改”。 因此,“錯而不知”,未算“大癡” ;“知而不改”,反自誇“我行我素”,沾沾自喜,為之“大癡”。 “癡”有很多種,例如“癡戀”著某一種世間事物,乃至一種興趣,而最嚴重的“癡”,莫過於“不明因果”。 好像我以前屬於“風水命理癡”,不知道求福是必須自己斷惡修善,而只知“愚癡”地向風水算命中求,希望用風水令我“趨吉避凶,趨財化剎”,我這種做法,正正屬於“愚癡”。

從上文中大家可以看到,“貪瞋癡”三毒基本上都是以“貪”為本。人們由於“貪著心” 未能夠得償所願,便生起了“瞋恨心”;又因為“貪著心”的原因,生起了對種種事相感受的“癡迷心”。

縱使各位有緣人中某些並不信佛,但也可以借此因緣來客觀地看一看,世間無數紛爭怨懟,都是源於一個“貪”字。為了對治這個“貪”字,佛法強調要“捨”,真正“難捨能捨”,真的“捨得”的話,那“有捨”便一定“有得”,自然“得著”減少煩惱,知足常樂之益!

民初大德,印光法師有云,“貪瞋癡心,人人皆有,若知彼是病,則其勢便難熾盛,譬如賊入人家,家中主人若認做家中人,則全家珍寶,皆被彼偷竊淨盡。若知是賊,不許彼在自家中停留一刻,必須令其遠去淨盡,庶財實不失,而主人安泰矣。古德云,不怕念起,只怕覺遲,貪瞋癡一起,立即覺了,則立即消滅矣。若以貪瞋癡為自家正主,則如認賊為子,其家財寶必致消散矣”。

沒有留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