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4年8月9日星期六

禍福無門,唯人自召

老陳是個出名的風水佬,一向客似雲來。有一日,他受富客所托,上山找風水旺地,山路很陡峭,上到山頂,他已經上氣不接下氣、口乾舌燥,剛好有人在這裡放了一個大茶缸,缸上寫著「奉茶」二字,似乎料到行人至此,最需要的就是「茶」。他打開缸蓋舀茶時,發現茶面上浮了一層稻殼,不管再怎麼小心舀,茶杯內還是舀進數十粒稻殼,喝茶時必須先吹開稻殼,慢慢地小口小口地喝。老陳覺得很不方便,邊喝邊埋怨,問過路人,知道這缸茶是住山坳處一家破落戶的老人最近開始提供的。

老陳從高處往下望,山坳的風水不好不壞,但破落戶旁的平地卻是凶地。老陳心有不忿,來到這戶人家,故意告訴老人家,隔壁的空地才是吉地,為了表達自己的謝意,願意免費看方位。奉茶的老人喜出望外,連聲稱謝,並且依著他定的方位,蓋了間草屋,立刻搬了進去。

老陳本來生意不錯,誰知自此之後,諸事不順,身體也轉差了,長久患病,直至十幾年後,身體好了一點,但他心中一直盤想著老人家搬屋那件事,想知道結果究竟如何,特地舊地重遊,看個究竟。

奇怪!草屋不見了,取而代之的,卻是一棟豪華的房子。老陳懷著重重疑問,按了門鈴,開門的正是那位老人,老人看到他,非常高興,親切招待,不待老陳詢問,老人就滔滔不絕地說:「自從大師指點我搬到這塊吉地之後,生活順利,兒子出外經商,賺了大錢,於是改建成現正的樣子。臨走前,老陳把積存在心中十多年的疑惑說出來:「為甚麼要在茶水內放進稻殼呢?」

老人笑呵呵地說:「一般人爬陡坡到達山頂時,已經氣喘如牛,這時若果急猛喝水,很容易嗆到,特別對上了年紀的人有危險。所以我故意加入洗乾淨的稻殼,這樣喝水之前,一定要先吹個兩三下,把稻殼吹開,如此緩衝一下再喝水,就不會嗆到了!」

老陳至此,才恍然大悟,更深悔自己當年立心不良,反招禍殃!

福,是由修善而來,所謂「禍福無門,唯人自召」。是禍、是福,全看自己種的是善因還是惡因、自己的心念是善是惡,絕沒有從天上掉下來的福報,或者向高人祈福便可以得福。

眼中只盯住別人的錯處



小王有個習慣,一看到他人的不是,便直言無諱,直斥其非,後果便是不少人都怕了他,不想與他交往。

有一日,他去找他很敬佩的智者,向智者訴苦,別人對他的忠言不接受,不喜歡聽真心話,只喜歡聽虛偽的讚言。

智者聽完之後問他:「依你的所見,其他人為甚麼會犯錯呢?」

小王說:「我覺得很多過失都是因為愚蠢和疏忽而引起,只要不太蠢,小心一點,根本不會犯錯。」

智者跟著問他:「你眼中既然看他人的錯處這麼清楚,那你又看到你自己的錯處嗎?」

小王答:「我也有錯,但我的只是無心之失,與其他人的犯錯不同。而且我的本意很好,只是想糾正他人的過錯,根本是一番好意。」

智者笑了笑,對小王說:「你的本意雖好,但你直言無諱之後,他人不單只沒有低首認錯,反而令雙方都不開心,那你的做法不也是愚蠢和疏忽嗎?」

在看到他人做錯事,直斥其非之前,最好先想一想。

自己中所見他人的錯處,不一定真的是他做錯了,很多時只不過是他人所做的事,不順我意,生起偏執的成見。在世界名著《傲慢與偏見》一書中有兩句話:「對一個人有成見之後,便無法公正判斷事情的結果。」因此,當自己指責別人他人之時,也正正意味著自己愚昧不公。

自己最容易指責他人的時候,是自己心情欠佳的時候,借指責他人,來作為發洩的一個工具。所以在心情不好的時候,更要慎言,不可以因為自己不開心而出口傷人。

絕大部份人對被人責難很反感。因此,即使看到他人的錯處,欲想指正,一定要千萬小心。說之前先想一想,用這些直言無諱的說話,會有甚麼後果呢?切身處地想一想,假使聽到這些直言無諱之言的人是自己,能夠開開心心地接受,然後更多謝直斥自己不是的那個人嗎?做不到的話,便要先想清楚。說話一出口便有如覆水,收不回來,盡可能選擇以文字來規勸,因為文字可以在經過連番思量,多番修飾後才發出,用辭上可以變得平和一點,減少引起他人不快。

坊間流行兩句說話:「當我指著別人的鼻子說人不是的時候,有三隻手指是指向著我自己。」縱使他人有「一分過失」,反躬自省,自己卻更有「三分不是」。既然如此,自己又有何資格去指斥他人呢?唯一的詭辯是:每次指出他人不是的時候,只看到指著他人的一隻手指,卻對指向自己的三隻手指視而不見!

對自己的言行要求嚴格,但不可以將這個標準加施在他人身上,否則的話,只變成了一個「包容自己,而不肯包容他人」的怪物。因此,與其喜歡指責他人,不如多多反省自己的不是之處。

年紀大了的人,小心老氣橫秋的習氣愈來愈濃,喜歡挑剔指責他人,自己要明白到「身教重於言教」,欲想他人聽從自己的指指點點,接受自己的挑剔,不如在言行上盡力做好自己的本份,「隨緣、低調」,縱使做不到一個好榜樣,也起碼不要做一個「有口說別人,沒口說自己」的壞榜樣。

總結來說,要「常思己過」,看透自己也是其身不正,既然如此,實在不可以眼中只盯住別人的錯處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