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4年8月9日星期六

眼中只盯住別人的錯處



小王有個習慣,一看到他人的不是,便直言無諱,直斥其非,後果便是不少人都怕了他,不想與他交往。

有一日,他去找他很敬佩的智者,向智者訴苦,別人對他的忠言不接受,不喜歡聽真心話,只喜歡聽虛偽的讚言。

智者聽完之後問他:「依你的所見,其他人為甚麼會犯錯呢?」

小王說:「我覺得很多過失都是因為愚蠢和疏忽而引起,只要不太蠢,小心一點,根本不會犯錯。」

智者跟著問他:「你眼中既然看他人的錯處這麼清楚,那你又看到你自己的錯處嗎?」

小王答:「我也有錯,但我的只是無心之失,與其他人的犯錯不同。而且我的本意很好,只是想糾正他人的過錯,根本是一番好意。」

智者笑了笑,對小王說:「你的本意雖好,但你直言無諱之後,他人不單只沒有低首認錯,反而令雙方都不開心,那你的做法不也是愚蠢和疏忽嗎?」

在看到他人做錯事,直斥其非之前,最好先想一想。

自己中所見他人的錯處,不一定真的是他做錯了,很多時只不過是他人所做的事,不順我意,生起偏執的成見。在世界名著《傲慢與偏見》一書中有兩句話:「對一個人有成見之後,便無法公正判斷事情的結果。」因此,當自己指責別人他人之時,也正正意味著自己愚昧不公。

自己最容易指責他人的時候,是自己心情欠佳的時候,借指責他人,來作為發洩的一個工具。所以在心情不好的時候,更要慎言,不可以因為自己不開心而出口傷人。

絕大部份人對被人責難很反感。因此,即使看到他人的錯處,欲想指正,一定要千萬小心。說之前先想一想,用這些直言無諱的說話,會有甚麼後果呢?切身處地想一想,假使聽到這些直言無諱之言的人是自己,能夠開開心心地接受,然後更多謝直斥自己不是的那個人嗎?做不到的話,便要先想清楚。說話一出口便有如覆水,收不回來,盡可能選擇以文字來規勸,因為文字可以在經過連番思量,多番修飾後才發出,用辭上可以變得平和一點,減少引起他人不快。

坊間流行兩句說話:「當我指著別人的鼻子說人不是的時候,有三隻手指是指向著我自己。」縱使他人有「一分過失」,反躬自省,自己卻更有「三分不是」。既然如此,自己又有何資格去指斥他人呢?唯一的詭辯是:每次指出他人不是的時候,只看到指著他人的一隻手指,卻對指向自己的三隻手指視而不見!

對自己的言行要求嚴格,但不可以將這個標準加施在他人身上,否則的話,只變成了一個「包容自己,而不肯包容他人」的怪物。因此,與其喜歡指責他人,不如多多反省自己的不是之處。

年紀大了的人,小心老氣橫秋的習氣愈來愈濃,喜歡挑剔指責他人,自己要明白到「身教重於言教」,欲想他人聽從自己的指指點點,接受自己的挑剔,不如在言行上盡力做好自己的本份,「隨緣、低調」,縱使做不到一個好榜樣,也起碼不要做一個「有口說別人,沒口說自己」的壞榜樣。

總結來說,要「常思己過」,看透自己也是其身不正,既然如此,實在不可以眼中只盯住別人的錯處了。

沒有留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