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5年8月29日星期六

放下的路



老陳在一直很窄的路上行,前面有一個洞,正正在路的中央,他沒有留意,一不小心地掉了進去,很辛苦才爬出來,他心想,為甚麼今天的運氣這樣差。

第二日,老陳又走在同一條路上,還是有那個洞,但老陳自以為沒有問題,想跳過去,結果竟然掉了進去,花了很長的時間才爬出來。老陳想不到居然會掉在同樣的地方,但他想:「這不是我的錯,是洞的錯。」

第三日,老陳走上同一條路,同一個洞,他心有不忿,執著想跳過去,但卻力有不逮,還是掉進洞裡,跌得很痛。老陳終於明白到,這不是洞的錯,是他自己的錯,他不只掉進了洞,更掉進了自己的執著心中,不能自拔。

第四日,老陳在同一條路面對同一個洞,他想到經歷了三次痛楚,不想再跌倒,不想再受苦,他肯面對了,雖然多花了時間,他小心翼翼地在洞的旁邊繞路而行。

第五日,老陳覺悟到這條路實在太危險了,他決定選擇走上另一條路。這條路,叫做「放下的路」!

在人生路上,一定會遇上不同的洞,要避免掉進去,在乎「老實地面對、老實地反省、老實地放下、老實地改變」。這四個「老實」,不單只是對他人,更重要是對自己老實。不肯老實,恐怕很大機會在人生路上一次又一次地跌到焦頭額爛、苦不堪言。這又何必呢?

2015年8月28日星期五

縮頭烏龜

「縮頭烏龜」這四個字,表面上帶有侮辱性,但假如從一個角度去看,在人生中扮演一隻縮頭烏龜,不一定是壞事。

做一隻縮頭烏龜的話,第一個好處是性格上比較怕事,不會惹事生非,絕不會好勇鬥狠。怕事的人惹上無謂煩惱和做作惡業的機會,一定相對低;相反由於今天的生活環境加上飲食影響,愛好鬥爭,用言語或行動暴力處事的人多了,如是因、如是果,這些人避不了有一天會因此承受惡報。

既然是縮頭烏龜,自然是說話不多。有云「講多錯多」,古德經常教導我們要「慎言」,說話不多,自不然令講錯的可能性降低,讓自己容易積存口德。

又縮頭烏龜終日縮在龜殼裡面,生活必定低調。在今天的社會環境之下,低調一點做人,絕對比高調做人減少很多是非。

一隻縮頭烏龜在龜殼中,更容易看清自己,特別是自己的短處。有云「知己知彼,百戰百勝」,對自己多了解一分,愈有機會改過修正自己的短處。短處減少,邁向成功的路必定比較好走。

做縮頭烏龜的另一個好處,是經常縮在龜殼之中,冷眼檢視人生,可以對人生看得通透一些,多一點覺悟,那獲得美好人生的機會自然相應提高。

做縮頭烏龜的最後一個好處,是長壽的機會大了。烏龜長壽,眾所皆知。欲想長壽的話,好似縮頭烏龜一樣,生活不要太活躍,欲求不要太多,生活平淡清靜,絕對是求取高壽的一個好方法。

木匠比心理醫生更有效.



小陳最近睡覺時,總害怕有人躲在床底下,讓他很不安。

他去看心理醫師,心理醫師對他說:「放心吧!只要一年時間,每週來我診所三次,應該可以找出原因來平息問題。」

小陳問:「請問每次診金多少?」

心理醫師說:「每次八百元。」

小陳說:「讓我回去考慮一下。」

六個月後,心理醫師在街上遇到了小陳,問他:「為甚麼你沒有來接受治療?」

小陳說:「我計算過,給你診治一次八百元,每週三次,一年要差不多十三萬,於是我自己想了一個方法,然後花了一百元,請一位木匠解決了我的不安,節省了一大筆錢。」

心理醫師面帶著懷疑地問:「真的?你如何利用木匠治癒你的不安?」

小陳說:「很簡單,我找木匠將床腳鋸掉,就不再擔心有人躲到床底下了!」

不是低貶心理學,但心理醫生自己也有心理病,縱使心理學在當今社會被廣泛推崇和應用,但究其根本,心理學對「心」這個東西,究竟有多少認知呢?

掌控自己的人生



老陳是一個自以為是的人,總以為自己一定對,一不順意的話,便很喜歡出口傷人,但他偏偏住在一位智者隔鄰,看見智者廣為他人敬重,當然看不過眼,一有機會便借故走去謾罵智者,但智者一有沒有理會。

有一天,他又為了一件小事咒罵智者,可能罵得太激動了,突然覺得很不舒服,頭暈眼花,智者立刻讓他坐好,給他一杯茶定神。

智者等老陳好了之後,平靜地問他:「陳先生,你有沒有送禮給他人呢?」

老陳答:「有啊!那又怎樣?」

智者說「如果他人收不到禮物,那這份禮物屬於誰人?」

老陳答:「如果他人收不到,那些禮物當然還是屬於我!」

智者說:「這就對了,陳先生,你雖然經常借故無事生非地來謾罵,但我卻沒有上心,亦即是沒有接受,那你剛才那些咒罵,究竟又歸誰了呢?」

老陳不以為然地答:「你說你沒有接受,但我說話一出,你也聽到了,豈能說你沒有接受呢?」

智者問:「一件事是否一定要具足「發出」和「接受」,才為之完成呢?」

老陳答:「那當然!」

智者說:「陳先生,如果你罵我,我嗔心大動,與你對罵;又或者我口中不說,卻在心中忿恨難平,以至將你的謾罵掛在心中,那整個「發出」和「接受」才為之完成。但我心無掛礙,原因很簡單,因為我的心清楚地提醒了我,我完全沒有理由要生活在你的謾罵陰影之中。你喜歡謾罵,是你的事,與我的心無關,唯一讓我看到的後果,是你每一次的謾罵,都回歸給了你自己。陳先生,不停地謾罵自己,你不累嗎?更重要的是,除非你認為世間事沒有因果可言,否則的話,出口傷人可有因果要負,「一念瞋心起,百萬障門開」,終有一日要自食其果呀!」

每個人都希望掌控自己的人生,做得到嗎?只要能夠時時反觀自己的心,不要生活在他人的陰影中,不跟著外間的境界走,一定做得到!

惡緣也是善緣



老和尚返寺途中,遇上大風雨,看到不遠有一座大宅,立刻走到宅前,希望借宿一宵,避一避風雨,誰知開門的僕人見到老和尚後,冷冷地說:「我家老爺向來和僧道無緣,你找其他人家吧!」

風雨很大,附近又沒有其它人家,老和尚請僕人轉告主人,請他開個方便,僕人再入內請示後,仍然說主人不肯答應,老和尚無奈,向僕人問了大宅主人的名字,然後避在屋簷下,度過一晚。

三年後,宅子主人的兒子考科舉,希望上京前先去寺院祈福,主人本不想去,但因為愛惜兒子,唯有隨順他的意思,勉為其難地和兒子一同去寺院。

到了寺院,四處參觀,主人竟然看見自己的名字大大地寫在一塊祈福的長生牌位上,主人心中納悶,去問一位正在打掃的和尚怎麼回事。和尚笑了笑說:「這是我們住持三年前立的,有天他淋從外回來之後,說有位施主和他沒有善緣,所以為他開了一塊長生祿位,天天誦經,將功德迴向給這位施主,希望和那位施主解開冤結,了結惡緣,建立善緣。」

主人聽了之後,當下了然,心中既慚愧又不安,於是向主持求懺悔,成為了寺院的一位大功德主。

對有智慧慈悲的人來說,惡緣也是善緣。

恩怨本無差別,只在乎自己用甚麼心去面對。

看得破、放得下,惡緣可以成為善緣的種子;相反執著惡緣的話,善緣亦會被轉化成惡緣。

天堂是這個樣子嗎?



老陳因病死了,太太懷念他,找透了靈媒與他溝通。

太太問:「老公,你在哪裡?你聽得到我說話嗎?」

老陳答:「是的,我聽到妳說話了。」

太太問:「喔,你現在住的是甚麼地方啊?」

老陳答:「我住在一間很大的房子,有食物,又有水喝。」

太太問:「似乎不錯呀!那你整天都在做些甚麼事呢?」

老陳答:「每天一起來,便開始傳宗接代,忙過不了。」

太太問:「哇!老天,難道天堂就是這個樣子的嗎?」

…………

…………

…………

老陳答:「天堂?我根本就不在天堂,我現在在雞場,每天不停生疍,我是一隻母雞呀!」

內在的心境



老陳是個單身漢的時候,和幾個朋友一起住在一間小屋裏,盡管人多令生活不便,但他一天到晚總是樂呵呵的。

有人問他:「那麽多人擠在一起,連轉個身都困難,有甚麽可樂呢?」

老陳說:「朋友有緣住在一起,隨時都可以聊天,又可以互相幫助,難道這不是一件很值得高興的事情嗎?」

過了一段時間,朋友相繼成家立室,搬了出去,小屋裡只剩下老陳孤零零一個人,但他每天仍然很快活。

有人又問:「你一個人孤孤單單的,有甚麽好高興呢?」

老陳說:「一個人生活,多了很多空間,自由度又大了,很舒服呀。這豈能不讓我高興嗎?」

過了一段日子,小房子要拆了,老陳搬進了一座大樓裡的最低層,環境很差,上層老往下面潑汙水、丟死老鼠、破鞋子等髒東西,但人們見老陳還是一副自得其樂的樣子,好奇地問:「這樣的環境,你也覺得開心嗎?」

老陳答:「對呀!住在最低層,不用爬樓梯,搬東西又方便,朋友找我又容易,而且一開門便見到外面的花草,這是很大的樂趣呀!」

過了一年,因為一個朋友行動不便,老陳將低層的房子讓了給他,自己又搬屋。今次搬到一間大樓裡的最高第七層樓。人們看見他住在這裡,也是一樣每天都很快樂。

人們又好奇地問:「住在七樓有甚麼好處,能夠令你這麼高興?」

老陳笑著說:「好處可真不少呢!光線充足,空氣好一些,每天上落樓梯是最好的運動,而且上一層便是天台,在那裡可以看到很遠的地方。你說我又怎樣會不高興呢?」

決定一個人的心情,不是外在的環境,而是內在的心境,我們自己的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