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7年9月2日星期六

我是專家

老陳身上掛了幾個學歷,自覺博學多聞,更恃著事業上的職銜,喜歡以專家自居,對甚麼事都指指點點,動輒以專家口吻說教,誰知最近他在職場受挫,權勢消失,那些吹捧他的人都不見了,令他很失意,於是走去找智者訴苦。

智者率直地對他說:「不是我不同情你,但你可是『自作自受,自食其果』!過往你借著一些虛銜,自以為是『專家』,不停地就很多事大發議論,卻勿略了你這位『專家』最大的缺憾,是其實你只有一種『專』,而非『百事專』。此外,你又好似變成了『預言家』,對很多事都喜歡作出預測,卻看不到這種種言論只會令你自暴其醜,讓人看到你的很多『高見、預測』不是缺乏內涵,便是華而不實、胡說八道。一朝你的權勢頓失,遭人否定及離棄是最自然的後果。」

老陳有點不服氣地反駁:「你不知道,有些人讀書少、見識淺、人又蠢,做事不知所謂,我說出我的見解,只是為了糾正他們的愚昧。」

智者聽了之後,笑笑地說:「孔子有云『人之患,在好為人師』。你自以為見解高超,變成目空一切,養成了一份貢高我慢的心態,不但不知反觀自己的不足,與人對話的時候,更時常只會用『絕對、肯定、按我的專業智識』等話來執著自己的觀點,對別人的說法便動輒批評為『幼稚、不可能、你不懂』,結果令自己知識上的盲點倍數擴張,縱使遇上不熟悉的事,也不想承認不懂,還勉強撐下去,越撐越暴露了自己的狂妄無知,成為惡性循環。你知道嗎?在很多人的眼中,你是一個只知認叻的自大狂而矣!」

老陳覺得猶如被智者當頭棒喝,於是請教智者如何是好。


智者答:「有云『滿招損,謙受益』。不要以為自己所想、所說的都是『高見』,你聽過『稻穗愈飽滿,腰彎得愈低』這句話嗎?此外,收起那份喜歡聽人讚譽的欲望,你的『高見』自然會減少很多。最重要的是,你有沒有反思過,你在這個無涯的宇宙之中是多麼渺小嗎?希望你以後在日常生活之中,以謙卑的心來觀照和承認自己對人、對事的無知。唯有在人前肯說出『我不懂』這三個字,才有機會成為一個真正的專家。」

滿足與知足

老陳問智者:「我是一個知足的人,只要我的人生充滿了滿足感,我的人生便完美了。但如何可以達到呢?」

智者答:「我想你將知足和滿足混淆了。假若你一生忙於追求滿足,那你永遠不會得到真到滿足感,更不要說會知足了。」

老陳不大明白,智者解釋說:「比方你今年賺了一百萬,但你會否希望在來年賺到兩百萬,認為兩百萬會令你更滿足呢?」

老陳想也不想地說:「那還用說,當然是兩百萬令我更滿足!」

智者追問老陳:「如果你賺取了兩百萬,那你會不會又想將目標放大,從賺兩百萬加到五百萬呢?」

老陳答:「我想這是很正常的想法吧!」

智者笑笑地說:「這樣的話,究竟要賺到那個數目才能令你真正滿足呢?你有否想到,你到時只會迷於追求滿足,而永不知足了!」

老陳茫然不明。

智者說:「『滿足』與『知足』同樣有一個『足』字,但兩者大有分別呀!滿足,是一種快樂的感受,本無過失,而感受的滿足是沒有止境的,不少人基於貪欲,滿足超過需要,終生不停追求,曾無收歛,至死方休。知足,則是指知道自己的需要,擁有必需的便足夠了,不跟別人比較。在這件事上,人這個所謂『萬物之靈』可要向動物學習,你看縱使是食肉的動物,擸殺夠了便算,不會食飽之後還去擸殺,人卻貪婪得多了,比動物還差。所以知足之人雖臥地上,猶為安樂,雖貧而富;不知足者雖處天堂,亦不稱意,雖富而貧。古有明言:『生不帶來,死不帶去』,苦苦追求滿足,只會適得其反,一個人真正的富裕和滿足,不在於擁有多少,而是在於肯放下多少!」

平安符

老陳向某位「大師」求了一度平安符,聽說已經「開光」,有靈力加持,助他趨吉避凶,於是將符掛在車子上,載智者到郊外遊玩。可能因為他恃著車上掛了平安符,一路不停超車、超速。智者忍不住請他開慢一些。

老陳聽後卻說:「放心,我這部車子有平安符護持,你會很安全,一定不會有危險。」

智者對他說:「掛了這個平安符,可能讓你覺得自己一定平安,但你有沒有想到,你會讓他人感到不平安呢?假如半路冒出一個行人,你開那麽快,很容易就會發生意外,這樣的話,變成掛了平安符卻令他人失去平安的保障、平安的感受。請恕我直言,你這個符正正在製造別人的不安呀!」

老陳誠心對智者說:「每個人都祈望平安,如果我的一舉一動都能夠讓別人感覺到平安,那才是真正有效的平安符,感謝你的提示。但除了平安符,其實我還有一些靈符、佛牌,都是祈望借助它們求得平安如意,請問我的做法對嗎?」

智者答:「不少人迷信靈異物品,希望藉著種種靈異之物來提升運氣、消災解難,卻忽略了要為此付出代價。世上絕對沒有免費的午餐,有得必有失、有享受亦必有付出。老實地說,這些東面不靈驗還好,果真愈靈驗、力量愈大,雖有眼前利益,但他日要付出的代價亦會相應愈大,最怕『招來容易送走難』,搞到靈體附身,揮之不說的話,那便大禍臨頭,到時才後悔恐怕太遲了。」

老陳追問智者:「但我總希望有一個遠離惡運,平安如意的人生呀!」


智者答:「人在一生中有吉有凶、有順有逆,是改變不了的現實,但有古人說:『生活就像玩撲克,發到的牌是定了,但如何打法,卻取決於自己心中的想法。」所以心態最重要,例如在順境時心中不要樂極忘形;在逆境中不要怨懟執著。如果心中常存能捨能放、知足惜福之念,那縱使不能夠事事如意,也絕對享受到一個自在安祥的人生。」

不一定需要罵人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
老陳去光顧餐廳,覺得侍應小黃的態度態度不佳,令他很不滿意,他認識餐廳的老闆,於是將不滿告訴老闆,還說:「你要好好地罵他一頓,告訴他我的身份,要他好好地改過!」

幾天後,老陳在餐廳又遇上服務員小黃,果然這次小黃的態度好了很多,滿面笑容,態度親切,令老陳很滿意,見到老闆後忍不住問:「你怎樣罵他令他的態度作出百份百改變?」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老闆回答:「我沒有罵他,不但如此,我還告訴他,你稱讚他服務殷勤體貼。」

老陳後來與智者談起這件事,智者說:「其實很多人不是不知道罵人只會招致反面的效應,但由於罵人很容易,又有痛快的感覺,所以喜歡罵人的人委實不少。當今更有知名人仕自稱能夠〝口罵心不罵〞,縱使把人罵到狗血淋頭,自己卻若無其事,變相令自己產生一種變態的優越感,這些都屬於自欺欺人的惡業做作,終有一日自食其果!」

老陳問智者:「那應該怎樣做才是最好呢?」


智者答:「先想一想自己喜歡給人罵嗎?第二,得饒人處且饒人,自己尚有無盡過失,那有甚麼資格去指責他人呢?更重要的是,不要以為自己「理直氣壯」便可以為所欲為,其實用〝理直氣和〞的心態去處理,絕對有效得多。」

完美人生

老陳是一個完美主義者,希望有一個完美的人生,所以他做事必然要求十全十美,最近要搬屋,新居的裝修卻由於他非常挑剔,一想到或看到不完美的地方便修改,除了令裝修費以倍數增加之外,完工期更拖延後又再拖延,令他很不如意,非常苦惱,於是去見智者,大吐苦水。

智者聽他訴苦完之後問他:「你的苦惱源於你追求完美,一個完美的人生。但你為甚麼要追求完美呢?」

老陳想也不想便回答:「因為我想要一個沒有缺憾的人生!唯有完美,人生才不有缺憾!」

智者聽了之後,對老陳說:「請恕我不同意,所謂〝完美人生〞,並非是沒有缺憾,而是在人生中懂得去珍惜、去感恩。所謂〝完美〞,表面上是指沒有缺憾,但從深層的角度去看,一個甚麼沒有缺憾的人生,不一定會快樂。舉過例子說,沒有試過捱餓,怎能體會出珍惜食物的重要?沒有遭遇過病患的痛苦,怎能感受到健康的可貴呢?所以一個〝完美人生〞基本上就必然存在了缺憾,沒有完美可言。況且追求到完美,不一定是好事,我想你聽過〝物極必反、樂極生悲〞這句話吧!」

老陳聽了之後,若有所悟。


智者跟著說:「希望你明白,〝月盈則虧,水滿則溢〞,完美之後的下一步,便是可怕的痛苦臨門了。為甚麼不選擇接受缺憾?在人生路上,任運而生、隨緣而住,不以得為喜、亦不以失為悲,總之懷著珍惜和感恩之心,開開心心地度過每一天!」

自欺欺人 - 一生中的最大成就

老陳有一日聽到這番話:「大多數人一生中最常做的三件事,是自欺、欺人、被人欺!對不少人來說,一生中的最大成就,可能便是成就了〝欺騙〞。而在自我欺騙方面,不少人更表現出最大的才能。自我欺騙,大概是每個人都不想承認,卻又時常發生的事。」他有點不同意,於是找去請教智者。

智者對他說:「你不同意嗎?你曾否為了逃避承擔過失,總是說〝我變成這樣,都是因為……;這件事變成這樣,是由於……〞。簡單地說,你有沒有透過自我欺騙來推卸責任,又或者找來諸多藉口,將自己的過失合理化呢?」

老陳默認。

智者跟著說:「你又是否縱使事實擺在眼前,還是選擇利用欺騙,將事情否認到底呢?例如你喜歡飲酒食煙,卻不斷作出自欺欺人的聲明:我沒有喝醉、我沒有上癮、我身體很好。」

老陳問智者:「人為甚麼經常自欺欺人呢?」

智者答:「皆因離不開一個〝我〞。這個〝我〞,佔據了人們的心,人在一生之中,只知道關注從〝我〞所衍生出來的想法、欲望、感受。這個〝我〞最重要、最沒有過失,以至寧願作出種種自欺欺人的言行,也絕對不可以讓〝我〞遭到冒犯。所有善惡、好壞、對錯、得失,都是以〝我〞和〝我的利益、我的喜厭〞來衡量;以至諸多〝公平公義、為國為民、為民請命、慈悲博愛〞等偉大美言,在實行上都被〝我〞轉變成一個自欺欺人的工具了。」

老陳問智者:「那如何對治呢?」


智者答:「說易亦得、說難亦得。關鍵在乎明白到主宰這個「我」的,不是上天,不是他人,而是我們自己的心。看不住自己的心的話,它便成為了最大的騙子。請你記住,其他人只能夠欺騙你於一時;你自己的心,卻能夠一生一世地不停欺騙你!假如一個人不肯向自己坦白,不肯停止護短、不肯老實面對自己的過失,恐怕他一生一世都停不住〝自欺欺人〞,最終自作自受,自食其果!」

2017年5月17日星期三

你是哪一個杯子

智者是一個成功的企業家,但年紀大了,應該退休,他有四個兒子,外人都以為他會讓兒子承繼家業,誰知他竟然將公司賣掉。有一天他與老陳見面,老陳問他為甚麼會作出這個出人意表的決定。

智者說,因為我太了解我四個兒子,看到他們的缺點,無奈作出賣盤的決定。

老陳問:「你的兒子究竟出了甚麼問題呢?」

智者不作回答,卻在老陳面前放下四隻杯子,請老陳看看杯子有甚麼特別。

老陳看完第一隻杯子之後說:「這個杯子有明顯的污漬!」

智者說:「我小兒子猶如這隻有污漬的杯子,在泛濫的資訊中認同了很多當今非常流行,卻顛倒不正的觀念,例如認為講粗口沒有問題,講粗口才可以特顯不凡的個性;先洗未來錢,是及時行樂,天公地道;商品無須耐用,只要夠潮便可以了;以至良心不值錢,最重要賺快錢等觀念。這樣的話,我如何可以讓他繼承家業呢?」

老陳明白了,再拿起第二隻杯子,發現杯子的底部穿了。

智者說:「我的第二兒子便好像這個杯子,底部有一個洞,邊倒邊漏,雖然他讀了很多書,但由於他不肯專注用心去學習,聽到的知識都是左耳入右耳出,用不到在生活之中,做成在言行上虛有其表,華而不實。你會放心將家業由他接手嗎?」

老陳跟著拿起第三隻杯子,這隻杯子表面上看很完美,但細心一看,杯口的邊緣崩了。

智者說:「這隻杯子代表我的第三個兒子,他學歷很高,博學多才,但卻因為這樣,人變得很驕傲了,目空一切,覺得其他人都比不上他,說話尖酸刻薄,最喜歡用專家口吻去批評他人,猶如杯子表面上看似很完美,那崩了的那部份卻很容易傷害人。這樣的話,我實在不能夠將家業付托於他!」

老陳拿起最後一隻杯子,沒有破損,也沒有污漬,只有一個蓋子在杯子上,他有點不明白。

智者笑一笑地說:「最大的兒子是一個自以為是的人,好似這隻被蓋子覆蓋的杯子一樣,水根本倒不進去。他只相信自己,從來不肯聽取他人的忠告,對逆耳忠言加以封殺,固步自封,不知反省,認為自己的言行無失,故此根本無過可改,只要跟著自己的感覺走便對了,導致在生活中只做想做的事,而非應做的事。這種心態,害己害人,將家業交給他,害怕只會引起禍害!」


老陳聽完之後,若有所思,忍不住想到:「那我自己究竟又是否屬於其中的一隻杯子呢?」

事無好壞,分別在心

老陳帶了四千元出街,買東西用了兩千元,跟著由於自己粗心,錢包丟了,銀包裡的兩千元當然同時失去,他很不甘心,覺得自己真倒霉,經常撞上壞事,忍不住向智者訴苦。

智者對他說:「這件事如果用不同的心態去看,會出現兩種感受。第一種是你和絕大部份人最自然的心態,感到掉了兩千元,非常心痛和苦惱。不過其實你可以轉換到另一種心態,想想自己真幸運,先用兩千元去買了東西,否則的話,會掉失四千元,用這種心態去看待的話,相對的苦惱必定輕很多。」

老陳聽了之後,點頭同意。

智者跟著說:「有云〝色不迷人人自迷〞。這個〝色〞,可以引申到一切色相和事情。從根本上來說,〝色〞本來沒有〝好壞、順逆〞,一切的〝好壞、順逆〞,關鍵在於你的心態。你知不知道,構成一件事上的〝好壞、順逆〞,不在那個〝色〞,而是在乎你自己的心。」

智者又說:「更重要的是,人每每只求〝離壞得好、多順少逆〞,但事實上好事不一定帶來幸福,壞事也未必會惹來苦惱,純粹看你從心的那一個角度去看待事物而矣。」

老陳有點不明。

智者用一個例子去解釋:「有人千方百計買到一件毫不起眼的珍貴古董杯子,愛不惜手,覺得很幸福,誰知佣人不知,竟然以為陳舊的杯子是垃圾,放進垃圾袋裡,險些被收垃圾的人帶走。幸好他在收垃圾之前發覺了,適時在垃圾堆中找回古董杯子。後來他反思這件事,想到在發覺不見了古董杯子的那段時間,被嚇到魂飛魄散,萬分苦惱,感悟到這莫大的恐懼和苦惱,只是由於害怕失去一件物品。反躬自省,他看到自己的心被外境控制了,自己的苦與樂,竟然被小小的一件物品完全支配。由於將自己的心錯放了位置,在不知不覺中,成為了這件物品的奴隸,任由它來擺佈自己的幸福和苦惱。」


智者最後說:「山不轉,路轉;路不轉,人轉;人不轉,心轉。心不肯轉,終生為物欲所役;心能轉化,萬物為我所用。這句話,好好地去參一參吧!」

2017年4月25日星期二

人生的好壞吉凶

老陳事業失敗,他請一個算命先生為自己占卜前程,算命先生告訴他,命運註定了如是,他的一生都不會再有作為了。他徹底失望,厭倦這個世界,獨自來到河邊,欲想跳河自盡,結果被智者救了起來。

智者問他為何輕生,他將自己的不幸命運告訴智者,希望智者指點迷津,問道:「算命先生說我命運如是,但我的人生是否就無法更改的呢?」

智者笑著說:「人生絕對可以更改。」

老陳有些迷惑地問:「真的嗎?」

智者沒有回答,卻在袋中拿出一粒葡萄,放在手心,然後問老陳:「這粒葡萄是完整還是破碎的呢?」

老陳想了一會兒說:「如果我告訴你它是完整,但您一用力它就會破碎了。」

智者朗聲笑了起來,然後說:「人生也是一樣,根本的好壞吉凶,由你的心念掌控,猶如葡萄一樣,破碎與否之權,握在你自己的手上!」

老陳不太明白,一臉茫然,智者於是對他說:「人生絕非固定不變,因為人生究竟是好是壞,在乎心念,一如你遇上挫折之後的人生路,在乎你心中的想法,例如一個人雖然失去了金錢,但若果他心中常念『知足者,窮亦樂』,那喪失金錢對他人生的影響便不大重要了。所以你想扭轉人生,前提是你首先扭轉你心中的想法。」

老陳若有所悟,對智者說:「我明白了,是吉是凶、是禍是福,並非絕對,有如我今次事業失敗,表面上看是壞事,但如果我從另一種心念去想,今次失敗讓我知道自己不足之處,給機會我去改過,改變以前的做法。從這個角度來看,實在並非是一件絕對的壞事。」

智者聽了之後,笑笑地說:「很高興你有這個『從迷反悟』的智慧。在人生路上不懂得用『心』的話,一生的命運便只會隨波逐流,落入名利的洪流之中,念念與人比較,身不由己;但假如將迷執撥開,善能用『心』,那人生的操縱權不在天邊,而是在你自己的心中!」

量度他人

老陳是一個出名的裁縫,為不少名人做衫,得到不少讚譽,覺得自己很了不起,看不起其他裁縫以至不順眼的客人,最喜歡就他人的言行指指點點,說三道四,慢慢地惹來不少是非,令他很煩惱。

他走去求教於智者,智者對他說:「手攜刀尺走諸方,線去鍼來日日忙。量盡別人長與短,自家長短幾時量!」

老陳聽不明白,請智者解釋,智者說:「你是一個裁縫,『手攜刀尺走諸方,線去鍼來日日忙』,手上拿著剪刀與量尺,終日忙於量度製作衣裳,『量盡別人長與短,自家長短幾時量』,請問你最近一次量度自己的長短,是多久以前呢?」

老陳答:「我終日忙過不了,豈有時間去做這些無聊反省的事呢?」

智者說:「不少人都喜好量度他人,量度他人的貧富,量度他人的貴賤,量度他人的美醜,量度他人的好壞,量度他人的是非,左量右量,結果由於量度他人之心熾盛,變得念念分別執著,兩隻眼中只看到別人的長短,看不到自己了!你欲想去除煩惱,可要將你量人的剪刀與量尺用到在自己身上,對自己『身口意』長長短短的造作,仔細地作一番量度反省!相信你做得到的話,自大我慢的氣焰一定大為收歛,煩惱自然隨之減少。」

老陳聽了之後,若有所悟,對智者說:「你說得對!我眼中只見他錯,不見己非,總之千錯萬錯,唯我不錯,變得目中無人,自大驕橫,結果今天自作自受,自食其果。」

智者說:「一個有智慧的人,懂得『以責人之心責己,以恕己之心恕人』,迴光返照自家本有的清淨心,避開很多人生中是非煩惱。』

只看眼前利益

老陳住的地方發生嚴重飢荒,他背起乾糧加入逃荒之列,半路中遇上餓到面無人色的老王,老王背上也背著一個很重的袋子,他見老陳背著那麼多乾糧,便向老陳討一點吃,老陳不肯。

老王於是說:「那你將乾糧全賣給我吧!」

老王將袋子的東西倒出來,原來全部都是金條,老陳看傻了眼,因為他一輩子做夢都沒見過這麼多金條,他想也不想,拋下乾糧,拿起金條便急急走了,因為他害怕老王會反悔。

幾天後,老陳走不動,因為他一路上都買不到任何東西吃,又遇到老王,老陳望著老王的乾糧,後悔了,走上前想把乾糧買回來,但老王無論如何也不肯賣。老陳失望地跌在地上,破口大罵老王,抱著金條,在飢餓中死去。

老陳死後向閻王報到,對閻王說:「本來我不用死,都是老王不好,害我失去生命。」

閻王有點不以為然,對老陳說:「你有沒有想過如果你不是財迷心竅,將全部乾糧換取金條,本來你不用死呀!」

老陳說:「算我倒霉,請閻王為我安排一個好的來生。」

閻王想了想之後說:「來生給你兩個選擇,一個是由其他人供養你一生,另一個是由你供養其他人一生,你選擇那一個?」

老陳一聽,不加思索,急急地答:「我當然選擇由其他人供養我一生呀!」跟著立刻走去投胎。

他人供養一生的結果,是老陳在這一生做了乞丐!

六十年後,老陳又回到閻王面前,憤怒地質問閻王為甚麼欺騙他,害他一生都做乞丐。

閻王等他發怒完之後對他說:「你說你選擇一生由其他人供養,乞丐可正正是由其他人供養呀!你不應怪我,要怪的話,只能夠怪你自己的貪心太熾盛了,一聽到一生由他人供養,不問清楚,想也不想便急急地下決定。」

老陳對閻王說:「好了!那總應該給我一個好的來世吧!」

閻王說:「還是給你兩個選擇。一個是與黃金結緣;另一個則與山水結緣,你選那一份?」

老陳一想到與金結緣,心頭一震,又想也不想地說:「我選擇與黃金結緣。」他害怕閻王反悔,又匆忙地走去投胎。

閻王嘆了一聲,對身旁的鬼差說:「與山水結緣,實際上是做一個與山水為鄰的名仕;而與金結緣,則是在金庫做服務生,終身守在金庫裡面。」

鬼差問閻王:「我真的很奇怪,為甚麼老陳一而再,再而三地作出錯誤選擇呢?」

閻王對鬼差說:「因為老陳只看眼前表面利益,只要合乎自己的心意和欲念,便不去詳細考究相關因果,更因為害怕決定遲會蝕底,於是每次都匆匆地作出選擇。更嚴重的是,老陳每次都只知道怪罪他人,不肯反躬自省,汲取教訓,結果錯完又錯。你知道嗎?第一次錯,是無知;第兩次錯,是愚昧;第三次錯,是活該;跟著再錯下去的話,則是死性不改,無藥可救了!」

2017年4月11日星期二

想做一隻雞

老陳發了一個夢。

在夢中,老陳變成了一隻雞。作為一隻雞,老陳發覺他會面對這樣的一生。而在這個世界裡,數以億計的雞都會同他一樣,這樣度過一生。

老陳在夢中看到自己一出生之後不久,便完全沒有自由,被關在一個狹窄汙濁的環境裡,和眾多同伴生活在一起,連轉身都非常困難,睡覺都要站著,只能夠從鐵絲網中的空間探頭出去吃東西。

長大對老陳來說,並非一件值得期待的事,因為那意味著老陳長到某種程度之後,他周圍的同伴開始一個一個被帶走,再沒有見他們回來。聽說他們去了一個叫做屠房的地方。

終於有一日,輪到老陳了,老陳被帶到一個陌生的地方,等待老陳的,是一把結束他短暫一生的凶器。老陳當然不會慷慨就義,但他無力反抗,雖然掙扎啼哭,但最終還是被殺死了。接著下來,老陳的毛被拔掉,他的屍體被割開,做成各種各樣的食品,出現在街市及超市之內。

在這一刻,老陳夢醒了!

清醒了的老陳驀然回首,反思到如果他真的是一隻雞的話,他是否希望這樣度過一生呢?

他絕對不希望!老陳同時想到,其他被屠殺及吃進肚的動物會希望這樣嗎?不過事實上,很多動物的一生都是這樣。

由於老陳平常也有食肉,所以他試圖安慰自己,被屠殺及吃進肚的動物是人飼養的,人當然握有生殺大權。不過他立刻想到,這些動物可沒有跑來要求人去飼養它呀!

老陳在每天流通的資訊中,很容易看到不少食家熱衷於介紹某道肉食做的菜式如何美味。老陳從夢中醒悟到,假如那道美味的菜式是用食家自己的肉做成,不知道食家會否還認為那道菜式美味,還肯去細心品嘗,四處宣揚,讚不絕口呢?

老陳又想到,他整天說做人要「博愛、慈悲」。他開始慚愧了,因為如果是為了滿足自己的口福,而吃掉別人的肉,他的所謂「博愛、慈悲」實在太狹窄和利己了!

老陳相信有輪迴、有「前世今生」。他突然想到,他能否每一生還可以繼續投胎做人呢?他想到若果有一生他做不成人,做了一隻雞,那他到時會否欣然接受在惡劣的環境中度過短暫一生,然後乖乖地讓人屠殺,吃進肚子呢?

老陳亦知道有「因」必有「果」。他相信及承認,他所食落肚的動物,都不是心甘情願而死。它們臨死之際,都是心懷「有怨報怨、有仇報仇」之念。老陳想到自己吃了這麼多肉,他在不知不覺之中,變成千千萬萬動物的仇人了。他有點怕了,因為從「如是因、如是果」的定律下,可能不是今生,但被他吃進肚中的動物會在未來的某一生中,找機會向他報仇。老陳想起,今生有些人處處與他作對,令他苦惱,這些人會否就是他在前生食落肚的雞呢?

有些人曾經對老陳說,他們在食肉之前會先唸咒,說是為了超度被食落肚動物的亡靈。聽起來真慈悲,不過老陳又想到,這些人唸咒之前,曾否想到他們與那些被食落肚動物之死,不管是直接還是間接,始終是擺脫不了關係的,與其說是為了超度,會否其實是想借唸咒來掩飾自己心中的內疚呢?老陳心想,真正發慈悲心去超度亡靈,不如多去一些醫院或殯儀館唸咒,那裡可真有不少亡靈等著超度呀!

老陳不再食肉了,因為他知道,他真的不想做一隻雞!

在將一塊炸雞放入口中之前,首先想一想,是否「想做一隻雞」!

2017年3月26日星期日

豉油王炒麵



老陳特別喜歡吃豉油王炒麵,有一天約了智者去一間高級食肆吃豉油王炒麵,誰知味道一般,價錢卻非一般人可以負擔,於是有點不開心。智者見他這個樣子,笑笑地對他說,改日帶他去另一間食肆吃豉油王炒麵。

過了幾天,智者帶老陳去一間不起眼的小食肆,誰知那裡的豉油王炒麵卻味道非凡,價廉物美,令老陳讚不絕口。老陳問智者,知不知道為甚麼這間小店能做出如此美味的豉油王炒麵。

智者說:「這間小店能夠炒出美味的豉油王炒麵,皆因廚師『用心』。你知道嗎?上次那間高級食肆的豉油王炒麵水準不佳,是因為食肆的重點在謀利,豉油王炒麵太普通了,用不上名貴的材料,縱使將價錢盡量抬高,但始終利潤與名貴菜式有一大段距離,所以無心於此,只找人草草了事,交了貨便算。」

老陳點頭同意,智者接著說:「所以一碟豉油王炒麵做得美味與否,與心態有莫大關係。有如這一碟簡單平凡的豉油王炒麵,看似普通,要做出真正的好味道,可不是那麼簡單,不管是甚麼『星級』食肆,不肯『用心』,自然做不出好的成品。」

老陳似有所悟,搶著說:「對!如果製作者是從顧客的角度去想,為了令顧客開心滿意,於是『用心』炮製,即使很平凡的菜式,也能夠做得很美味。」

智者對老陳說:「抱著這個心態來炮製食品是最好的,可惜做得到的人很少。不過如果廚師是抱著『感恩』的心態來炮製食品,相信味道應該還是優良的。因為他明白到由於客人的光顧,他才有收入過日子。說得粗俗一些,他『感恩』他人放錢入他的錢包。用這份心來製作食物,一定亦會做出美味的食品。」

老陳有點感嘆,對智者說:「可惜絕大多數人並非抱著這種心態,一般都是純粹視煮食為工作而矣,比較馬虎,總之做出食品便算交差,品質的優劣對他來說,並不在考慮之列。」

智者很同意,說:「這還不算最壞,最差是懷著『抱怨』的心態,視工作如苦工,以負面態度來看待,那食物的品質自然會出問題。」

老陳聽了之後,百份百認同,對智者說:「我曾經到中環某間知名茶餐廳飲下午茶,由於光顧的遊客非常多,生意不愁,但店子裡的人不單只不視光顧者為賓,反而粗言呼喝,態度惡劣。我覺得這類店子除了名氣吸引之外,委實找不到值得光顧的理由。」

智者聽了之後,感嘆地說:「在一生中做任何事,其實與製作豉油王炒麵一樣。心是重要的關鍵。究竟是用心專注、還是馬虎了事;心態是正面、還是負面;是為了自己、還是為了他人。心態的取向,對做出來的結果會產生決定性的影響。所以想知道自己能否成功,不用占卜算命、請教高人,看看自己的心,自然一清二楚。」

2017年2月19日星期日

貪新忘舊


老陳很怕追不上潮流,給他人『out了』的感覺,例如當今流行智能產品,他不甘落後,每有新的智能產品上市,便立刻趨之若鶩,買了之後,隨即捨棄舊有產品,有一日他遇到智者,忍不住在智者面前,炫耀自己新買的「心頭好」。

智者看了之後,笑了笑說:「你好像走在潮流的尖端,經常換新的產品,那你舊有的產品怎樣處理?」

老陳答:「大部份放在抽屜,有個別值錢的可能賣出去。」

智者問:「你不停地更新產品,豈不是要大灑金錢。」

老陳答:「沒有問題,最重要是擁有。」

智者問:「你有沒有想到你這樣貪新忘舊,只會令自己物慾焚身,變成了所求物質的奴隸!」

老陳忿忿然地答:「不跟上時代怎行?我可不想落後於人呀!有人說貪新忘舊並非壞事,因為『新歡』帶來新的境界和體驗。與『新歡』共聚的快感,足以掩蓋對『舊愛』的愧疚。」

智者說:「世間上萬事萬物總離不開隨著時間而改變,你一說『跟上』的一刻,其實已經『落後』了。苦苦追隨『新歡』,恐怕會變得好高騖遠,在言行上朝令夕改,最終自作自受,自食其果。」

老陳有了一些覺悟,於是追問智者:「那應該怎麼辦?」

智者說:「感恩眼前的所有,提醒自己不要將『想要』高於『需要』,不要被『新鮮感』擺佈你的人生。例如今人口口聲聲吹捧『愛情最偉大可貴』,行事上不少卻只有『對戀愛的渴求,而沒有感情的承擔』,貪新忘舊,甚麼『婚長地久』實際上成為了一個流行的謊言。」

老陳聽了之後,有些感同身受,又問智者:「那在婚姻上應該怎樣做?」

智者答:「有人問一對結婚五十年的老夫妻箇中要訣,老婆婆說:以前的人風扇壞了,會拿去修理;今天的人風扇壞了,會找過借口,然後二話不說將舊風扇拋棄,買過一部新的。老公公接口道:我們倆人沒有甚麼要訣,只知道風扇縱使舊了,也要好好珍惜,不要隨意更換另一把風扇。總結來說,對所擁有的一切,多一點珍惜、多一份知足!」

2017年2月6日星期一

沒有錯為甚麼要退讓認錯

老陳對自己的評價很高,「看一切人是凡夫,唯我一人有大能」,抱著這種心態,總認為自己所做的事都沒有錯,永遠不肯承擔過失;見他人錯,更喜歡窮追猛打,咄咄逼人,結果便是自作自受,自食其果,自尋煩惱,很不開心,於是去找智者訴苦。

智者二話不說,在他面前寫了四句偈:「手把青秧插滿田,低頭便見水中天;六根清靜方為道,退步原來是向前。」

老陳覺得這四句偈好像是叫他退讓、認錯,他不以為然,對智者說:「退讓、認錯是沒有面子的事,一開此風,以後便會被人騎到頭上。」

智者對他說:「你的這種想法,證明了你是一個小心眼及沒有安全感的人。」

老陳不服氣,對智者:「你不要說我小心眼,我只是經常很容易地便看到其他人的過失,這可不是我的過失。」

智者聽了之後,笑笑地說:「正正由於你只是忙於看著他人的過失,忽略了自己的過失呀!農夫插秧的時候,一把把青秧插滿田中,當低頭看到水面的同時,水面如鏡,看到了自己!肯低下頭來看自己,才可以看到自己的真實面目,看到自己的不是。」

老陳有點明白了。

智者接著說:「欲想在人生中找到正道,必須放下對財色名利的無止貪求,農夫插秧的時候,一面插青秧,另一面步步退後,唯有這樣做,才可以將田中的秧苗插好。做人也是一樣,要以退為進。退讓、認錯不是失敗消極的做法,反而是靈活變通的轉向。與人相處不肯退讓、認錯,只會令自己每件事都斤斤計較,時刻充滿著排擠詆毀的念頭,爭執四起,又豈能有甚麼真正的成就呢?倒不如退一步息事寧人,有一個平靜的心境,才有能力走上人生正路。最後請你記住一段良言,『二人爭,一勝一敗;三人爭,一勝二敗;十人爭,一勝九敗。損九敗而益一勝,豈是天地之初心。」

2017年1月17日星期二

繞住屋子行



老陳住在郊區一間大屋,他有一個很奇怪的習慣,一生氣就繞著自己屋子繞圈行。後來他的屋子不斷擴建,佔地越來越大,但他生氣之後,還是一如以往,一不開心便繞住屋子行,哪怕累得氣喘吁吁,汗流浹背。

有一天他生氣後又繞著自己的屋子行,他的孫子不明白,於是問他:「爺爺,為甚麼你一生氣就繞著屋子行?」

老陳對孫子說:「我年輕時一不開心,就繞著自己的屋子行,一邊行一邊想,自己的屋子這麼小,為甚麼不多花時間於學習和工作,而浪費時間去生氣呢?一想到這裡,氣便很快消了,就有了更多的時間去學習和工作。」

孫子又問:「爺爺,你今天生活好了,屋子比以前大得多,為甚麼不開心的話還要繞著屋子行呢?」

老陳笑笑地說:「現在我生氣時還繞著屋子行,是提醒自己屋子這麼大,要知足了,何必還在世事上斤斤計較,惹自己生氣呢?一想到這裡,我的氣就很容易地消了!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