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7年5月17日星期三

你是哪一個杯子

智者是一個成功的企業家,但年紀大了,應該退休,他有四個兒子,外人都以為他會讓兒子承繼家業,誰知他竟然將公司賣掉。有一天他與老陳見面,老陳問他為甚麼會作出這個出人意表的決定。

智者說,因為我太了解我四個兒子,看到他們的缺點,無奈作出賣盤的決定。

老陳問:「你的兒子究竟出了甚麼問題呢?」

智者不作回答,卻在老陳面前放下四隻杯子,請老陳看看杯子有甚麼特別。

老陳看完第一隻杯子之後說:「這個杯子有明顯的污漬!」

智者說:「我小兒子猶如這隻有污漬的杯子,在泛濫的資訊中認同了很多當今非常流行,卻顛倒不正的觀念,例如認為講粗口沒有問題,講粗口才可以特顯不凡的個性;先洗未來錢,是及時行樂,天公地道;商品無須耐用,只要夠潮便可以了;以至良心不值錢,最重要賺快錢等觀念。這樣的話,我如何可以讓他繼承家業呢?」

老陳明白了,再拿起第二隻杯子,發現杯子的底部穿了。

智者說:「我的第二兒子便好像這個杯子,底部有一個洞,邊倒邊漏,雖然他讀了很多書,但由於他不肯專注用心去學習,聽到的知識都是左耳入右耳出,用不到在生活之中,做成在言行上虛有其表,華而不實。你會放心將家業由他接手嗎?」

老陳跟著拿起第三隻杯子,這隻杯子表面上看很完美,但細心一看,杯口的邊緣崩了。

智者說:「這隻杯子代表我的第三個兒子,他學歷很高,博學多才,但卻因為這樣,人變得很驕傲了,目空一切,覺得其他人都比不上他,說話尖酸刻薄,最喜歡用專家口吻去批評他人,猶如杯子表面上看似很完美,那崩了的那部份卻很容易傷害人。這樣的話,我實在不能夠將家業付托於他!」

老陳拿起最後一隻杯子,沒有破損,也沒有污漬,只有一個蓋子在杯子上,他有點不明白。

智者笑一笑地說:「最大的兒子是一個自以為是的人,好似這隻被蓋子覆蓋的杯子一樣,水根本倒不進去。他只相信自己,從來不肯聽取他人的忠告,對逆耳忠言加以封殺,固步自封,不知反省,認為自己的言行無失,故此根本無過可改,只要跟著自己的感覺走便對了,導致在生活中只做想做的事,而非應做的事。這種心態,害己害人,將家業交給他,害怕只會引起禍害!」


老陳聽完之後,若有所思,忍不住想到:「那我自己究竟又是否屬於其中的一隻杯子呢?」

事無好壞,分別在心

老陳帶了四千元出街,買東西用了兩千元,跟著由於自己粗心,錢包丟了,銀包裡的兩千元當然同時失去,他很不甘心,覺得自己真倒霉,經常撞上壞事,忍不住向智者訴苦。

智者對他說:「這件事如果用不同的心態去看,會出現兩種感受。第一種是你和絕大部份人最自然的心態,感到掉了兩千元,非常心痛和苦惱。不過其實你可以轉換到另一種心態,想想自己真幸運,先用兩千元去買了東西,否則的話,會掉失四千元,用這種心態去看待的話,相對的苦惱必定輕很多。」

老陳聽了之後,點頭同意。

智者跟著說:「有云〝色不迷人人自迷〞。這個〝色〞,可以引申到一切色相和事情。從根本上來說,〝色〞本來沒有〝好壞、順逆〞,一切的〝好壞、順逆〞,關鍵在於你的心態。你知不知道,構成一件事上的〝好壞、順逆〞,不在那個〝色〞,而是在乎你自己的心。」

智者又說:「更重要的是,人每每只求〝離壞得好、多順少逆〞,但事實上好事不一定帶來幸福,壞事也未必會惹來苦惱,純粹看你從心的那一個角度去看待事物而矣。」

老陳有點不明。

智者用一個例子去解釋:「有人千方百計買到一件毫不起眼的珍貴古董杯子,愛不惜手,覺得很幸福,誰知佣人不知,竟然以為陳舊的杯子是垃圾,放進垃圾袋裡,險些被收垃圾的人帶走。幸好他在收垃圾之前發覺了,適時在垃圾堆中找回古董杯子。後來他反思這件事,想到在發覺不見了古董杯子的那段時間,被嚇到魂飛魄散,萬分苦惱,感悟到這莫大的恐懼和苦惱,只是由於害怕失去一件物品。反躬自省,他看到自己的心被外境控制了,自己的苦與樂,竟然被小小的一件物品完全支配。由於將自己的心錯放了位置,在不知不覺中,成為了這件物品的奴隸,任由它來擺佈自己的幸福和苦惱。」


智者最後說:「山不轉,路轉;路不轉,人轉;人不轉,心轉。心不肯轉,終生為物欲所役;心能轉化,萬物為我所用。這句話,好好地去參一參吧!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