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8年7月13日星期五

真正朋友


老陳與智者說到交友之道,老陳別有一番理論,對智者說:「朋友之情其實並不可靠,基本上朋友之情,是建基於『利益』二字。而所謂『利益』,是指在雙方的心中共同生起一份舒服、順意和認同的感覺,若果這份感覺消失了,友情便不再存在了。」

智者答:「不能話你說錯,但你的說法似乎太現實了,其實除了建基於因名利等利益而建立起的友情最容易被破壞之外,亦有真正的朋友存在。」

老陳問道:「那誰是真正朋友呢?」

智者說:「人在落魄之時,便會知道誰是真正朋友,誰還在乎他。之前認識多少朋友都沒有關係,最重要是在困難的時候,還有多少人認識他,接受他,在他身邊陪伴呢?猶如因此下雨的時候,誰會給他提傘。」

老陳聽了之後,同意地說:「對一個想送你回家的朋友來說,東南西北都順路;對一個願陪你吃飯的朋友來說,酸甜苦辣都愛吃。這些才是真正的朋友呀!」

智者點頭同意,說道:「有些朋友只會錦上添花,唯有真正朋友才會雪中送炭。有些朋友只會花言巧語,唯有真正朋友才會坦誠不虛。還有,與朋友相處,日久不一定會生情,但必定見到人心真假,分辨出那個才是真正朋友。」

死歸何處?是否人死如燈滅,一了百了?


老陳與智者談到死後的問題,老陳似乎很灑脫,很看得開,對智者說:「我不怕死,也沒有甚麼牽掛,因為我相信人死如燈滅,一了百了,沒有來生。所以最重要是今生一定要過得開心,想做就去做、想玩就去玩、想嘆就去嘆。」

智者聽完之後,間老陳:「你說不相信死後有來生,是真的嗎?」

老陳答道:「我當然不信。」

智者笑笑地說:「我曾經跟你一同到訪一些廟宇和教堂,每次都見你在神靈前低頭合掌,喃喃自語,似乎在祈求神靈庇佑。那請問你有沒有想過,種種神靈都各說有天堂地獄,沒有來生的話,那如何會投生天堂地獄呢?而沒有來生的話,廟宇裡的神靈又從甚麼東西轉變而成呢?」

老陳答不上來,智者跟著再說:「我知道你相信有鬼,因為你說過絕對不住凶宅;又你為了得到好運,身上配戴了聲稱有『靈嬰』附身的所謂『靈牌』,而『靈嬰』不是鬼是甚麼?如果你不信死後有來生,那鬼從何來呢?此外,你亦為死去的嬰兒設置了靈位供奉,如果嬰兒死後沒有來生的話,又何必多此一舉!」

老陳呆若木雞,智者又說:「我聽說你將先人安葬在一個風水好的地方,希望借此得到先人的靈氣護持,身體健康,萬事亨通。請問若果先人死後灰飛煙滅,甚麼都沒有了,還有甚麼靈氣去護持你呢?」

老陳無話可說,智者意味深長地說:「絕大部份人只知道著眼於今生,為了滿足快樂順意的感受,『賺盡、玩盡、嘆盡』,忽略了死歸何處。你有沒有想過,『時日已過,命亦隨減』,死歸何處,是人生中一大問題,絕對不可以忽視或逃避,否則在生之時為了『賺盡、玩盡、嘆盡』而胡作非為,多行不義,死時才發覺原來還有來世、還真的有報應,那怎麼辦呢?」

老陳想了一會,突然揚揚自得地說:「縱使有來生,但來生是一個全新的我,對今生甚麼都忘記了,那來生對我來說,又有何關連呢?」

智者回答:「如果來生的你成為全新的另一個人,以前甚麼都忘記了,那你那個希望『上天堂』之說便變成了戲言;此外,你信有鬼,那應該聽過鬼會尋仇,正正是因為忘不了前生的冤家仇敵;又你安葬先人在風水好的地方亦變得毫無意義,因為他的靈氣根本與你沒有任何連繫了。」

老陳無言以對,智者最後說:「請你想一想,如果死後並非一了百了,而是還有來生,而來生又保留著對前世的認知,那問題非常嚴重了,因為到臨終之時才發覺有來世,又去不到天堂善土,那不單只是前路茫茫,更是後果堪虞,後悔莫及呀!」

人生猶如選擇食物


老陳和幾個朋友一同去探訪智者。

智者很高興,問他們的生活過得怎樣,不料這一句話,勾出了老陳和朋友們的滿腹牢騷,他們一同訴說著生活上的諸多不如意事,例如「工作壓力大、人我是非複雜、開支很大、煩惱很多」等種種不同的不滿,猶如火山爆發,從老陳和朋友們的口中爆發出來,大家不停地訴苦。

智者一直沒有表達意見,看看時間,發覺大家訴苦很久了,於是問他們是否肚餓。大家都回答說很肚餓了。

智者讓是走進廚房,過了一會,拿出幾碟食物放在檯子上。

這幾碟食物各式各樣,看起來都是色香味俱存,但全部都只有菜沒有飯,只有一碟是連著飯的家常小菜。

智者說:「請勿客氣,每人一碟,隨意選你們喜歡的食物吧!」

大家於是各自拿自己看中的的那碟食物,選了之後,唯有那碟連著飯的家常小菜剩下來,沒有人選。

等大家全部手中都拿著碟子之後,智者指著檯子上剩下的那碟家常小菜對大家說:「大家都選了一碟自己是最喜好的食物,但你們有沒有留意到,檯子上最能解決你們肚餓的食物,卻沒有人選擇!」

大家聽了智者的話之後,有點不以為然,老陳更開口說:「大家選擇自己喜歡的食物,有甚麼問題呢?」

智者笑了一笑,對老陳他們說:「本來你們想得到的是飽肚,誰知見到食物在前之後,便忘記了『飽肚』的本意,轉而追求取著有色香味享受的那碟食物。你們可有想過,你們這個做法,是本末倒置,亦是你們人生中種種不滿和煩惱的根源呀!」

老陳和大家呆呆地看著,不明所以,智者於是解釋:「我問你們是否肚餓,大家都說是,但你們所選擇的,卻都是以色香味為主,唯一能夠飽肚的食物,並沒有人選擇。引申在人生路上,大家都知道健康和安樂最重要,但當遇上種種有形無形物質的引誘,便將人生中最重要的東西忘失了,改為迷戀於物慾上的滿足,可惜物慾是無法滿足的,結果大家所得到的,只是無止境的不滿和煩惱!何不返璞歸真,用知足感恩心去活在當下,生活清淨簡單,自然少了不滿和煩惱,容易得到健康和安樂!」

愛的迷思


老陳很相信「愛」,覺得人生一定要充滿愛,特別從書本和電影中看到男女主角在遭遇艱難險阻之後,苦盡甘來,終於長相廝守,更令他感動不已,覺得世間上沒有東西比愛更重要了。有一天他與智者談到這個問題。

智者問他:「那你覺得愛是否最珍貴,最希望與一生的至愛『天長地久,海枯石爛』呢?」

老陳想也不想便回答:「這是當然的呀!」

智者對老陳說:「但你可否想過,這份所謂『愛』,其實只是當你與一個人接觸的時候,心中生起一種舒服,順意和相續的感覺。愛的本來面目,實則上只是一份自己心中生起的感覺而矣。所以你這份『愛』,其實並不是真正愛上某個人,而只不過是愛上那份念念令你順意舒服的相續感覺而矣。」

老陳不同意,氣憤地說:「你這個說法毫無根據,更污蔑了『愛』的偉大!」

智者答道:「真的嗎?試想你愛上了A小姐,兩人山盟海誓,說要永不分離,但有一天A小姐竟然移情別戀,拋棄了你,令你憤恨難平。之後有次機緣竟然又再遇上了她。我想請問你,同樣還是A小姐這個人,沒有改變,為甚麼你對她的那份曾經難捨難分的『愛』到時卻完全消失了呢?」

老陳啞口無言!

智者笑了一笑後說:「說到底,是因為你那份愛是建築在『我的感覺』之上,一旦這份感覺消失了,所有的愛也便無影無蹤了!因此,好好地想一想,你這份愛說到底是虛幻不實。你唯一所愛的,只是一份感覺!」

老陳聽了之後,有所領悟,對智者說:「如你所言,那我除了愛『人』之外,所愛的名、利以至享受,豈不都是一樣純粹一份感覺而矣呢?我的一生,便迷迷糊糊地沈醉在這份感覺之中,不能自拔!」

智者回應:「做一個有智慧的人吧!最好的做法,是將愛轉化成無私的慈悲。慈,是指予人快樂;悲,是指助人離苦。若果做不到的話,起碼也不要再只知道貪求愛,收歛起這份感覺,千萬不可讓它放縱失控,否則因為貪著了愛的感覺,念念不忘地去執取和佔有,至死不休,不單只得不到最想擁有的安樂和幸福,反而會遇上一生中最想避免的痛苦和煩惱呀!」

釣魚


釣魚,一直被愛好者美化成陶冶情操的活動。從「姜太公釣魚,願者上鉤」到「孤舟蓑笠翁,獨釣寒江雪」,釣魚給包裝成為一種能夠陶冶性情,離塵雅致的活動,不少人對於釣魚樂此不疲,甚至成立釣魚俱樂部,以釣到大魚為一大樂事。

大家有沒有想到,當魚兒一口咬上誘餌,對於它來說,是滅頂之災的序幕。

長有倒刺的鋒利魚鉤,深深紮進了魚的上顎或下顎,甚至被吞進肚子。隨著魚桿的猛烈甩動,活生生的將魚兒抽離出水面,然後被釣魚翁狠狠地將魚鉤拉出。魚兒在無法表達的極度痛苦之中,躺在魚簍裏奄奄一息。

今人愛好養寵物,大家有沒有想到,假如深愛寵物的口中鉤著一條魚鉤,會讓主人生起怎樣的感受呢?

有謬論說,魚腦的構造跟人不同,沒有疼痛的感覺。如果是真的話,那魚被釣上來之後,為甚麼魚會自然地苦苦掙扎,不停擺動呢?如果不是疼痛難忍的感受,難道是歡欣接受上釣的感覺嗎?

又有人說,只要將魚鉤輕輕的拔出來,不傷魚兒就沒有問題了。這個說法更荒謬,如果換過來將魚鉤插入說這番話的人的口中,然後輕輕的拔出來,你想這個人會樂於交換角色,心甘情願地嘗一嘗口中釣著魚鉤,然後輕輕的拔出來的感覺嗎?

說到㡳,釣魚讓人真正得到的,只是一種極度殘忍的行為!相信因果的話,小心自作自受,自食其果!

千金難買早知道


老陳為智者做木匠很多年了,他想退休,智者想了想之後說:「既然你堅定地要退休,那請你在離職前,再為我裝修一間房子吧!」

老陳答應了,馬上動工,不過這一次,他並沒有一如以往地全心投入工作,他心中只想著盡快將裝修完成,草草地就把房子裝修好了。

智者聽到房子裝修好了,特意與老陳來到房子的門口,將大門的鑰匙交給老陳,對他說:「這間是你的房子,是我送給你的一份禮物,感謝你這麼多年來的辛苦付出。」

老陳非常驚訝,一句話也說不上來,但接下來他立刻十分後悔。他想到,如果他早知道這間房子將會是屬於他自己的,他一定會用上最好的材料和心機來完成,不過現在卻由於他自己的馬虎心態,唯有住在一間粗糙裝修的房子裡面了。」

智者看到他一面後悔的樣子,對他說了四句話:「千金難買早知道,萬金難買後悔藥。萬事皆因沒看通,只看眼前怨恨遲。」

老陳反躬自省,嘆氣地說:「古人有『六悔銘』,說到:『官行不正,失時悔;富不儉用,貧時悔;藝不少學,過時悔;見事不學,用時悔;酒後狂言,醒時悔;安不將息,病時悔。』早知如此,何必當初。我真的是自作自受,自食其果了!」


求上天保佑


智者和老陳一同種田,老陳說:「我覺得我們不應該只專注於工作,而忽略了向上天求取庇佑。我認為改善田地收成的最好方法,是天天向上天祈求保佑,只有這樣,才能夠得蒙上天恩惠,令田地的收成理想。」

智者聽了老陳之言,雖然相信「舉頭三尺有神靈」,但心中委實不大同意,卻找不到甚麼證據去反駁。老陳看見智者沒有反對,於是從那天開始,甚麼事都不做,一整天都忙著四處去教堂廟宇求神拜佛,一切耕作由智者獨力擔當。

這一年幸好風調雨順,莊稼長得特別好,是一個豐收之年,智者雖然辛苦,但心中多少有些安慰,老陳看到收成這麼好,自誇地對智者說:「若果沒有我的誠心祈求,怎會有那麼好的收成呢?」

智者想了一想,對老陳說:「我也絕對同意,既然老陳你一個人祈求都有這麼好的成效,我想不如今後我也和你一齊,整天向上天祈求,那麼收成必定會更多了。」

老陳一聽之後傻了眼,大聲地對智者說:「你也來祈求,那誰去耕種呢?」

智者笑笑地答:「原來你也知道光祈求而不親自耕種,是沒有收成的呀!」

老陳默然無語,智者語重心長地說:「不肯身體力行,上天不管如何慈悲,也實在無能為力,幫不了我們,唯有自己躬行實踐,才能夠真正與上天感應道交,成就心中的願望。好似今天不少人祈求身體健康,但生活上還是放縱飲食、作息顛倒,不停做出令身體受損的行徑,那如何可以得到上天庇佑,得到一個健康的身體呢?」

一笑改變命運


老陳是一個事業有成的人,年紀輕輕就已經是數家公司的老板,但他有一個缺點,那就是對人非常傲慢無禮,所以認識他的人都很討厭他。

但某天當智者遇見他時,卻嚇了一驚,因為老陳的態度變得很隨和了,臉上帶著微笑。

智者忍不住問老陳,為甚麼他有這麼大的轉變?

老陳說,他早兩個月前的某一天心情特別好,在路上走的時候,一個粗壯的男人從側面猛力撞過來,不僅沒有道歉,還非常無禮的瞪著他,按照老陳平時的反應,肯定會去理論一番,要那個男人道歉,但由於老陳那天心情好,竟然沒有發火,相反他還好像見到老朋友一樣,向那個男子點頭微笑,並說了一句「對不起!」

那個兇狠的男人看到老陳微笑的表情和那一句對不起,似乎很驚奇,並露出了一種不可思議的表情,就在那一瞬間,那份兇惡的表情軟化下來,然後立刻轉身離開。

回家後,老陳看晚間新聞,提到當天中午在某個停車場裏,發生了一件重大劫案,劫匪搶去許多貴重物品,更嚴重砍傷了一個人,當屏幕播出那個劫匪的照片時,老陳赫然發現,原來正是早前在路上猛力碰撞他的人。

老陳不禁想到,如果當時他沈不住氣與那人衝突,極有可能也會被砍傷。老陳望著受傷者滿身鮮血的慘樣,他不禁想到,究竟是甚麽救了自己呢?

老陳驀然醒覺到,就是他當時的那一個微笑,以及一聲「對不起」。

從那一刻開始,老陳改變了,他成為一個隨和的人,臉上時刻洋溢著微笑,還經常說兩句話:「對不起」和「謝謝」。


助人之道


一個流浪漢來到智者的家門之前,向智者要點吃的,鄰居老陳以為智者一定會立刻慷慨施捨,誰知智者指著門前的一堆磚對流浪漢說:「你想我救濟你,請先幫我把這堆磚搬到屋後。」

流浪漢生氣地說:「我只有一隻手,你還忍心要我搬磚,何必要這樣刁難我呢?」

智者沒有生氣,他對流浪漢笑一笑,然後俯身用一隻手抓起了兩塊磚。當搬過一趟回來後,他溫和地對流浪漢說:「你看,一隻手也能幹活。既然我能夠做得到,為甚麼你不能做呢?”

流浪漢怔住了,他用異樣的目光看著智者,想了一會,終於伏下身子,用僅有的一隻手搬起磚來。一次只能搬兩塊,他整整搬了兩個小時,累得氣喘如牛,才把磚全部搬到屋後。

智者給他一杯麵,臨走的時候,還給了他三百元。流浪漢接過錢,感動地說:「謝謝你!」

智者說:「你不用謝我,這是你憑自己的能力所掙來的報酬。」

過了幾天,又有一個流浪漢來到智者門前,向他祈求施捨。這次智者卻讓流浪漢將屋後的磚搬到屋前,照樣給他一杯麵和三百元。

老陳不解地問智者:「上次你叫那個流浪漢把磚從屋前搬到屋後,這次卻叫這個流浪漢將磚從屋後搬到屋前,你到底是想把磚放在屋前還是屋後呢?」

智者說:「磚放在屋前或屋後其實都一樣。」

老陳覺得更奇怪,忍不住追問:「那為甚麼要把磚搬來搬去?」

智者意味深長地答說:「對流浪漢來說,搬磚和不搬磚可不一樣呀!」

此後,當有流浪漢來到智者的家求取施捨,智者都是把戲重演一遍,將磚從屋前屋後搬來搬去。

幾年後,一個體面不凡的人來到智者的家,美中不足的是,他只有一隻手,他用唯一的手握住智者的手說:「如果沒有你,我現在還是一個流浪漢。當年你叫我搬磚,透過這件事,讓我才知道我還有能力做事,令我找回了自信,重新建立我的事業。」

這人走了之後,智者對旁觀的老陳說:「助人是應該的,但必須有智慧地進行。很多人在人生路上曾經都做過流浪漢,當我們想幫助他們之前,我們有沒有先想一想,那一種幫助的方法是最有效呢?今天不少政客以至家長,都喜歡取易不取難,只知道利用錢財物質,以為付予了錢財物質便達到了幫助他人或子女的目的,卻忽略了這種做法令接受者不需要先作出付出便得到享受,很容易因此慣於依賴他人,變得好食懶飛,從此失去了奮鬥上進的動力,連生存的能力都喪失了,最終成為社會及家庭的累贅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