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6年8月26日星期五

習慣成自然


老陳在言行上有不少缺點和過失,例如他很喜歡講大話;一下子不如意,便出口傷人;又自視甚高,覺得其他人都比不上他,當他事業一帆風順的時候,其他人只能夠敢怒不敢言,直至他有日無權無勢之後,覺得生活上不如意的事有如排山倒海的淹過來,令他很煩惱,於是走去求教於智者。

智者首先對他說:「其實你也很清楚,今天你事事不如意,是因為你過往的不當言行所致,你既然知道了,為甚麼不改過呢?

老陳答:「我不是不改,只不過遲些便會改,要慢慢來。」

智者說:「那你坦白告訴我,你改了多少呢?」

老陳不敢對智者講大話,嘆了口氣地說:「好像改不了多少!」

智者問他:「那你知道你改不了的原因嗎?」

老陳答:「我不知道!」

智者說:「相傳海邊有一塊點金石,能夠將任何金屬變成純金,點金石的外表與海邊的石頭沒甚麼兩樣,唯一的分別,是其他石頭摸起來冷冰冰,這塊點金石摸起來卻是溫暖的。有人得知了這個秘密,於是走到海邊,將石頭逐塊拿起來檢查,冰冷的便隨手拋入海中,如是者每天都這樣做,不知道拋了多少塊石頭入海中了,直至幾個月後的某天早上,他撿起了一塊石頭,一摸是溫暖的,本來他應該警覺到自己尋到點金石了,但他卻好像懵然不覺,隨手將點金石拋入海中,直至點金石掉入水中,他才驀然驚覺,只可惜太遲了,除了後悔之外,甚麼也做不了。」

說到這裡,智者頓了一會,接著問老陳:「你知道這個人為甚麼會犯下這個愚蠢的錯誤嗎?」

老陳答:「我想是因此〝習慣成自然〞吧!」

智者說:「你說得很對,壞習慣一旦養成之後,便用不著借助記憶,很容易自自然然地發生作用,所以古人有云〝入鮑魚之肆,久而不聞其臭〞。而壞習慣的生起,源於壞習慣所帶來的快感,猶如吸煙飲酒,能夠令人從中得到一種麻醉虛妄的快感。一種快感的持續生起,亦即表示一種壞習慣養成了。」

老陳問:「那怎麼辦呢?」

智者答:「一切由心驅使。心念決定言行、言行養成習慣。欲想捨離壞習慣,首先要經常觀照反省自己的心念,改變心念,否則當壞習慣變成了自然,言行便很容易在不知不覺之中失控了。其實言行上的過失,絕大部份都是由心念中的情緒引起。不肯觀照反省的人,遇上順意的境界,樂極忘形,結果樂極生悲;遇上逆意的境界,憤恨交加,結果禍不單行。所以歸根到底,心念改變,習慣才會改變。最後,要知道改變好的習慣,比改掉壞習慣容易得多!」

2016年8月12日星期五

為甚麼貓狗是寵物,雞鴨魚豬牛羊是食物


老陳是一位寵物愛好者,隨此之外,他又是一位美食家,遍訪四處去品嘗美酒佳肴,有一天他與智者見面,談到大陸廣西玉林狗肉節,憤憤不平,譴責吃狗肉這種行為野蠻、殘忍和冷血。

智者聽了之後,反問他:「為甚麼有些動物是寵物,有些卻是食物呢?」

老陳忿然地答:「寵物這麼可愛,又聰明,更對主人忠心耿耿!」

智者問他:「不說其他動物,科學早已證明豬的智商、集中力、記憶力、好奇心和友善程度都不遜於狗,所以你這個理據完全站不住腳。外國也有家庭養豬作為寵物,按照這個邏輯,人其實不應該吃豬肉。」

老陳反駁:「寵物有靈性,不同於其他動物都是混混沌沌,沒有靈性!」

智者追問:「我可否反問一句,既然你吃雞鴨魚豬牛羊,憑甚麼阻止別人吃狗肉?況且,你如何肯定雞鴨魚豬牛羊沒有靈性。難道其他動物就不是生命?不會感到痛楚?因此殺了牠也不算殘忍?」

老陳回答:「現在的屠宰場都很先進,將痛楚減到最少,一點都不殘忍!」

智者問:「假果你在餐廳吃牛排,你是否只會想知道牛排的食譜,你有沒有想過這些肉是怎樣來的。請問你有沒有反思,是否你不願承認有動物因為你一己口腹之慾而被屠宰,你亦不欲真實看到屠宰場的畫面。你是否『眼不見為乾淨』,為了吃得安心開心,選擇性地不去思考,以免令你反胃。」 

老陳不同意地回答:「食肉基本上是生存的重要一環,是人生不可或缺的部份。況且我的宗教信仰亦不反對我食肉。」

智者不再在這個話題糾纏下去,轉而問老陳:「鬥雞和吃雞,那一樣比較殘忍?」

老陳想都不想便答:「當然是鬥雞殘忍!」

智者笑了一笑後說:「你知道鬥雞一般可活超過兩年,而且從小就生活在舒適、活動自如的環境中,吃最好飼料,每天接受訓練,以迎接兩年後的生死決戰。相反食用雞的生命只有短短四十天,在這四十天中,緊迫在一個狹小、不見天日、堆積着排洩物的環境之中,每天唯一可以做的事,就是不停吃飼料增肥,然後面臨四十天後被宰殺的命運,死前連太陽、藍天和白雲也沒見過。你批評鬥雞殘忍的說法,似乎持著雙重標準,有點說不過去。」

老陳啞口無言。

智者說:「很多人花很多時間去思考想食的肉類,卻從未想過吃的是那一種動物,以及為甚麼要吃牠。你知道嗎,食肉的選擇正在推動一個每年殺害一百億隻動物的事業!你一邊撫摸著寵物,一邊面不改容地吃豬扒,是否極其矛盾呢?我想你和大多數人一樣,不忍看到動物受害,不過你是否由於對肉食的貪欲,封鎖了自己的良知,執著地告訴自己隨了食肉之外便別無選擇,除了寵物,將其他動物的感受置若罔聞。」

老陳想了一會,問智者:「那我應該怎樣做?食肉是我從小至今的生活模式,很不容易戒掉呀!」

智者答:「若果你相信『因果』,相信『己所不欲,勿施於人』,這便容易辦了。從『因果』上來說,因為你的行為導致動物被傷害,終歸會自作自受、自食其果;加上你不想自己因為傷害動物而終有一生被人傷害的話,相信盤中的肉食不再是那麼吸引和難捨了。」

2016年8月7日星期日

虛偽的謙虛



老陳是一個博學多聞的人,很多人羨慕他,向他學習,稱他為才子、老師,讓他沾沾自喜,覺得高人一等,只會對人訓話,沒有人敢在他面前批評他,直至有一日遇到智者,智者老實不客氣地對他說:「你由於驕慢自大,在人生路上迷失了,變成一個驕慢自大的人。」

老陳聽了之後,當然非常不同意,憤然地說:「我自問是一個謙虛的人,你的說法亳無根據。」

智者笑笑地說:「當你以為及自誇自己是一個謙虛的人的時候,馬上就已經不是一個謙虛的人了!虛偽的謙虛,僅能博得庸俗的掌聲,而不能求得真正的進步。」

老陳不以為然,對智者說:「我縱使驕慢,也是因為我懂的事的他人多、我的能力比他人強,那有甚麼問題?」

智者說:「沒有問題,只是謙虛基於自省、驕慢建於無知。驕慢自大,只不過是無知的假面具而已。你知否謙虛總是和才能成正比例,相反驕慢則成反比。你的學識和才能,只停留在膚淺的表面,華而不實,講得出、做不到。請你留意,驕慢自大是一座可怕的陷阱。而這個陷阱是自己親手挖掘的。」

老陳若有所悟,客氣地問智者:「那我應該怎麼辦?」

智者答:「不要讓驕慢支配自己。由於驕慢,會在該點頭的時候固執起來;由於驕慢,會聽不入有益的勸告;由於驕慢,會拒絕善意的幫助;由於驕慢,會失掉客觀的標準。一個真正認識自己的人,就沒法不謙虛。謙虛使人的心縮小,像一個小石卵,雖然小,卻極結實剛強!古有明訓:謙受益,滿招損!」

2016年8月6日星期六

無中生有



老陳是一個有宗教信仰的人,每天要做宗教上的功課。有一天,在念佛的時候,不期然地想起,剛才的那句佛號,是從何而來呢?

過了幾天,老陳無所事事,想出街走走,拿起手錶,心中又突然想到,這隻手錶是從何而來呢?

又有一日,在胡思亂想的一刻,生起了一個妄想,想著想著,究竟老陳他自己又是從何而來呢?

老陳沒有智慧,自然想不出任何高明的答案,唯一想到的,是上文的東西屬於「無中生有」,乃是從「無」之中跑出來。

老陳用愚昧的心去推論,慢慢發覺,原來其他一切也是「無中生有」,包括他的家庭、他的財產、他的感受、以至他所見所聞的所有東西,都是「無中生有」。從「無」之中,衍生出以「我」為中心的種種境象。

老陳又發覺到,在「無中生有」的「無」與「有」之中,有一個有趣的現象。首先在「無」之中,沒有任何分別,「無」只是「無」;相反從「無」之中生起的「有」,卻有種種分別,千變萬化,互不相知,從心念上的無窮妄想,以至境象上的森羅萬象,數之不盡,唯一共通的地方,是全部都從「無」之中生出來。

從這裡老陳看到,「無」是主體,是不變的;相反一切「有」都是從「無」而來,亦離不開時間的框框,縱使遠至一生,亦必終歸回返於「無」。

這些現象對老陳的啟發,是令老陳明白到原來這個「我」,是「無中生有,有復歸無」。但不幸的是,這個「無中生有」的「我」,卻在一生中曾無休止地執「有」為實,特別對老陳自己和老陳的所有、所愛、所恨,緊緊執著,不捨不放,忽視了一切終必驀然而去,還歸於「無」,了不可得。

老陳很慚愧,未能夠借「無中生有」之理而有所「覺悟」,因為老陳還是貪欲纏身,貪生怕死,在根本上處處著「有」,委實未能夠將「無中生有」之理活學活用。

唯一的得益,是起碼提醒了老陳,在「有」的事相上要多作觀察,要不斷提醒自己「無」才是究竟,「化有為無」,心中多念「本來是無」,盡量提醒自己將「處處著有」的心態放輕,減免一些顛倒夢想,為自己贏來多一點的清淨自在。

在意他人對自己的看法



老陳個性上有一個特點,就是一生中很在意其他人對自己的看法,結果便是生活在他人的眼光之中,苦不堪言。

但隨著老陳的反思,終於發現原來他一生中最在意的,並不是其他人,而是自己。原因很簡單,因為太重視自己,念念都忘不了那個「我」,才很在意其他人對自己的看法。

太在意其他人對自己的看法,其中一個原因是不甘寂寞,害怕自己被其他人排擠,變得孤獨離群,沒有知音人,於是選擇將自己的想法改為迎合大眾,最緊要是跟上潮流,是否合乎道德仁義,反為不重要了。

另一個在意其他人對自己看法的原因,是太愛惜自己的形象,例如以為有型、華麗以至「很潮」的外表必定贏得其他人的注意,千般裝扮,期望借此惹人好感,相反心中的內涵卻被拋諸腦後。後果便是令自己成為一個「華而不實,表裡不一」的人。

在意其他人對自己的看法的話,很容易偏重了以別人的眼光來評定自己的「成敗得失」。每件事的成功與否,很大程度上變得依賴其他人的眼光來判定,其他人覺得好,便很開心,相反其他人的反應負面,便令到自己垂頭喪氣,愁容滿面。

以別人的眼光來評定自己「成敗得失」的另一個後果,便是自己變得很世俗化,單純以世俗觀念來作為評鑑基礎,例如社會上大部份人認為有了「名利享受」才為之「成功」,於是自己也身不由己地隨波逐流,一生忙於追求「名利享受」,至死方休。

太在意其他人對自己的看法,又會不期然地花很多心力和時間去討好他人,以為這樣做,便能夠令自己在其他人眼中獲得好感,誰不知古語有云:「豈能盡如人意,但求無愧於心。」又有言:「曹操自有知心友,關公亦有對頭人」,縱使以為自己在人際關係做到盡善盡美,始終還是避免不了有人對自己看不順眼。

太著重其他人對自己的看法,心中無形中生起了當成束縛,在不知不覺之中成為其他人的奴隸,念念不停恆審思量自己在其他人眼中的形象。這種做法,真的是庸人自擾,自尋煩惱。

老陳終於明白到,「他人對自己的看法」只是一種警示,提醒自己不可以為了自得其樂而傷害他人,言行不可放縱,做好自己的本份,對得住天、對得住地、對得住良心,這樣的話,何需太介懷其他人對自己的想法呢!

最後,亦是老陳的一絲覺悟:大多數人其實並不在意他,在一生之中真正在意他的人,其實寥寥可數!

跟著感覺走



老陳是一個無聊的人,有日聽到張學友一首舊歌,「只想一生跟你走」。聽了之後,打了一個妄想,發覺他的一生不是跟著「你」走,而是「一生跟著感覺走」。

乍聽來說,「跟著感覺走」這個做法沒有甚麼不妥,但當老陳細看自己上半生只知跟著感覺走,對舒服順意的感覺趨之若鶩;對不舒服不順意的感覺深惡痛絕。更在放縱的風氣下,將感覺沈迷在官能上的刺激,經常失控。

在社會裡,老陳不乏同路人,不少人更鼓吹「感覺對了,就走下去,否則機會稍縱即逝,到時後悔便太遲了」。按著這種想法,很多人在財色名利、吃喝玩樂、以至感情路上,都是「感覺行先」,感覺大於一切。只要感覺良好,那立刻「想做就去做」。

聽起來多麼瀟洒,多麼吸引呀!

表面上來看,「跟著感覺走」沒有問題,因為做人最緊要開心。只要能夠開心,為甚麼不去做?

但細心一看,原來只知道跟著感覺走的做法,有不少不良後果。

第一個後果,是自我意識澎拜。「跟著感覺走」中的「感覺」,當然是指自己的「感覺」。當言行上甚麼都「跟著感覺走」,很容易演變為一切以自己的「感覺」為依歸。某件事令我產生良好感覺,理所當然我必定認為這是好事。是非對錯的判斷,無可置疑地會單純以「我的感覺」來作為判定的唯一標準。

「感覺」愈強,「自我」愈盛的後果,是心中念念都是「自己」和「自己的利益」。一個習慣了「跟著感覺走」的人假如加上「自我感覺良好」的話,更容易自傲自大,導致「看一切人都很愚昧,唯有我一個人有智慧」,以至無可避免地嚴重的自私自利,念念只想著自己的利益。今天社會上的嚴重紛爭,其中一個重要原因,亦是因為很多人都只知道「跟著感覺走」。

第二個後果,是只有「感覺」,只要享受到有官能「感覺」上的滿足,「因果」可以省卻不理,做成言行上漠視因果。舉一個很普通的例子,電視一個旅遊節目介紹一間甜品店,當中的最好味和受歡迎的甜品是龍眼冰,店主聲稱龍眼冰好味是因為材料足,一碗龍眼冰內有四十粒龍眼,有人讚嘆不已,說為了要吃到龍眼冰:「縱使要排隊等幾耐都值得!」但龍眼屬於濕熱食物,多食容易滯氣,有上火發炎症狀的人更不宜使用。這是一個典型普遍跟著「感覺」而不理「因果」的好例子。

幸好老陳有了宗教信仰,才明白到「因果」的重要。對於「如是因、如是果」這個定律,所有人都「逃不開、避不了」。因此,縱使發現做作某些言行可能為自己帶來舒服順意的「感覺」,也千萬不要忘記首先從「因果」上思惟一下,看看「感覺」雖好,但會不會有違「因果」呢?今天的老陳,不敢再只知道「跟著感覺走」,改為盡量「跟著因果走」。一旦發現言行有違「因果」的話,那便應該立刻放下「感覺」,乖乖地按「因果」之理而行,以免將來自食其果,苦不堪言的時候才後悔,便太遲了。

性格影響命運?



有三兄弟想知道自己的命運,於是走去請教陳教授。

陳教授聽了他們的來意之後說:「在遙遠的西方,有一顆無價的寶石,如果叫你們去取,你們會怎麼做呢?」

大哥首先說:「不管有多大的艱難險阻,我一定把寶石取回來。」

二弟靜靜地說:「去西方的路很遙遠,路上有諸多風險,恐怕還沒取到寶石,人已經沒命了。」

三弟則笑笑地說:「寶石在我眼中,只不過是一塊石頭而矣,雖然值錢,但帶不到給我安樂,所以我不會去。」

聽完他們的回答後,陳教授胸有成竹地說:「從你們的說話中,反映出了你們的性格,亦決定了你們的命運。大哥性格堅強,不懼困難,可以有機會做一番大事;二弟性格怯弱,恐怕命中注定做一個普通人;三弟生性淡泊,不貪名利,將來自然難以大富大貴,但也正由於淡泊的性格,與世無爭,生活得最開心。」

上文的故事,反映出絕大部份世俗人的想法,不少學者都這樣說:「不滿意自己的生活,便要改變命運;要改變命運,需要改變生活習慣;改變生活習慣,那便要改變個性。」

因此,很多人都認為:「性格決定命運」,但這個說法,是否真的呢?

更有人說,不是「性格決定命運」,而是「基因」決定命運。今天潮流吹捧「基因學說」,甚麼都賴在「基因」之上,可能有一日有科學家會說,殘暴的性格、淫穢的性格,從至懶惰的性格,都是受到那個與生俱來的「基因」影響,所以不要怪責一個殘暴、淫穢或懶惰的人。對耶錯耶,我當然沒有資格插嘴!

幸好我的宗教信仰提醒我,萬法唯心。心,才是我們命運的主宰。

你不同意嗎?試看遇上逆境,悲觀的人覺得世界末日,命運從此艱苦不堪;樂觀的人卻淡然面對,命運受到的影響不大。因此,應該是悲觀和樂觀的想法決定了命運。而悲觀和樂觀的想法從何而來呢?不關「基因」的事、不關心理醫生的事、不關算命佬的事,只關乎到自己的心!

心放得開,雨天也是好時光;心放不開,在日光下也不會舒服。

人生究竟追求甚麼



李首富有一天在外面考察業務,突然肚子餓,剛巧見到一間小食店,他於是入內進食,發覺食物很美味,與店主談起來,才知道小食店營業的時間很短,只有幾小時,星期天及假期更會休息,李首富覺得有問題,忍不住問店主;「你這樣做,生意太小了,更賺不到大錢。」

店主笑笑地說:「我很滿意了,因為收入已經足以應付生活所需。」

李首富覺得很奇怪,跟著問他:「那你一天不是剩下很多時間嗎?」

店主答:「沒有呀!剩下來的時間,我不是與家人在一起,便是到山上看看風景,享受著清風掛面,日子過得很爽呀!」

李首富不以為然,對他說:「你有沒有覺得你沒有上進心呀!而你這樣的生活,也實在太無聊消極了。我是首富,讓我給你一些意見吧!」

店主答:「好呀!聽聽也無妨!」

李首富於是擺起一副專家面孔,對店主說:「你應該每天多花時間開店,儲起賺來的錢去開一間大店子,又將多賺的錢再繼續開分店,再引入特許經營,跟著將公司上市,這樣做的話,財富自然滾滾而來。有了錢,你便可以改善生活,優哉游哉地過每一天!」

店主聽了之後,問了一句:「這要花多少時間?」

李首富答:「最少二十年。」

店主奇怪地問:「為甚麼要花二十年去勞碌奔波呢?我現在的生活,不正正就是優哉游哉嗎?」

不少人一生忙於追名逐利,卻忘記了究竟在追求甚麼?

窮盡一生辛辛苦苦所追求到的,是不是真的需要、是不是真的想要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