老陳是一個無聊的人,有日聽到張學友一首舊歌,「只想一生跟你走」。聽了之後,打了一個妄想,發覺他的一生不是跟著「你」走,而是「一生跟著感覺走」。
乍聽來說,「跟著感覺走」這個做法沒有甚麼不妥,但當老陳細看自己上半生只知跟著感覺走,對舒服順意的感覺趨之若鶩;對不舒服不順意的感覺深惡痛絕。更在放縱的風氣下,將感覺沈迷在官能上的刺激,經常失控。
在社會裡,老陳不乏同路人,不少人更鼓吹「感覺對了,就走下去,否則機會稍縱即逝,到時後悔便太遲了」。按著這種想法,很多人在財色名利、吃喝玩樂、以至感情路上,都是「感覺行先」,感覺大於一切。只要感覺良好,那立刻「想做就去做」。
聽起來多麼瀟洒,多麼吸引呀!
表面上來看,「跟著感覺走」沒有問題,因為做人最緊要開心。只要能夠開心,為甚麼不去做?
但細心一看,原來只知道跟著感覺走的做法,有不少不良後果。
第一個後果,是自我意識澎拜。「跟著感覺走」中的「感覺」,當然是指自己的「感覺」。當言行上甚麼都「跟著感覺走」,很容易演變為一切以自己的「感覺」為依歸。某件事令我產生良好感覺,理所當然我必定認為這是好事。是非對錯的判斷,無可置疑地會單純以「我的感覺」來作為判定的唯一標準。
「感覺」愈強,「自我」愈盛的後果,是心中念念都是「自己」和「自己的利益」。一個習慣了「跟著感覺走」的人假如加上「自我感覺良好」的話,更容易自傲自大,導致「看一切人都很愚昧,唯有我一個人有智慧」,以至無可避免地嚴重的自私自利,念念只想著自己的利益。今天社會上的嚴重紛爭,其中一個重要原因,亦是因為很多人都只知道「跟著感覺走」。
第二個後果,是只有「感覺」,只要享受到有官能「感覺」上的滿足,「因果」可以省卻不理,做成言行上漠視因果。舉一個很普通的例子,電視一個旅遊節目介紹一間甜品店,當中的最好味和受歡迎的甜品是龍眼冰,店主聲稱龍眼冰好味是因為材料足,一碗龍眼冰內有四十粒龍眼,有人讚嘆不已,說為了要吃到龍眼冰:「縱使要排隊等幾耐都值得!」但龍眼屬於濕熱食物,多食容易滯氣,有上火發炎症狀的人更不宜使用。這是一個典型普遍跟著「感覺」而不理「因果」的好例子。
幸好老陳有了宗教信仰,才明白到「因果」的重要。對於「如是因、如是果」這個定律,所有人都「逃不開、避不了」。因此,縱使發現做作某些言行可能為自己帶來舒服順意的「感覺」,也千萬不要忘記首先從「因果」上思惟一下,看看「感覺」雖好,但會不會有違「因果」呢?今天的老陳,不敢再只知道「跟著感覺走」,改為盡量「跟著因果走」。一旦發現言行有違「因果」的話,那便應該立刻放下「感覺」,乖乖地按「因果」之理而行,以免將來自食其果,苦不堪言的時候才後悔,便太遲了。
沒有留言:
發佈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