老陳個性上有一個特點,就是一生中很在意其他人對自己的看法,結果便是生活在他人的眼光之中,苦不堪言。
但隨著老陳的反思,終於發現原來他一生中最在意的,並不是其他人,而是自己。原因很簡單,因為太重視自己,念念都忘不了那個「我」,才很在意其他人對自己的看法。
太在意其他人對自己的看法,其中一個原因是不甘寂寞,害怕自己被其他人排擠,變得孤獨離群,沒有知音人,於是選擇將自己的想法改為迎合大眾,最緊要是跟上潮流,是否合乎道德仁義,反為不重要了。
另一個在意其他人對自己看法的原因,是太愛惜自己的形象,例如以為有型、華麗以至「很潮」的外表必定贏得其他人的注意,千般裝扮,期望借此惹人好感,相反心中的內涵卻被拋諸腦後。後果便是令自己成為一個「華而不實,表裡不一」的人。
在意其他人對自己的看法的話,很容易偏重了以別人的眼光來評定自己的「成敗得失」。每件事的成功與否,很大程度上變得依賴其他人的眼光來判定,其他人覺得好,便很開心,相反其他人的反應負面,便令到自己垂頭喪氣,愁容滿面。
以別人的眼光來評定自己「成敗得失」的另一個後果,便是自己變得很世俗化,單純以世俗觀念來作為評鑑基礎,例如社會上大部份人認為有了「名利享受」才為之「成功」,於是自己也身不由己地隨波逐流,一生忙於追求「名利享受」,至死方休。
太在意其他人對自己的看法,又會不期然地花很多心力和時間去討好他人,以為這樣做,便能夠令自己在其他人眼中獲得好感,誰不知古語有云:「豈能盡如人意,但求無愧於心。」又有言:「曹操自有知心友,關公亦有對頭人」,縱使以為自己在人際關係做到盡善盡美,始終還是避免不了有人對自己看不順眼。
太著重其他人對自己的看法,心中無形中生起了當成束縛,在不知不覺之中成為其他人的奴隸,念念不停恆審思量自己在其他人眼中的形象。這種做法,真的是庸人自擾,自尋煩惱。
老陳終於明白到,「他人對自己的看法」只是一種警示,提醒自己不可以為了自得其樂而傷害他人,言行不可放縱,做好自己的本份,對得住天、對得住地、對得住良心,這樣的話,何需太介懷其他人對自己的想法呢!
最後,亦是老陳的一絲覺悟:大多數人其實並不在意他,在一生之中真正在意他的人,其實寥寥可數!
沒有留言:
發佈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