老陳是一個有宗教信仰的人,每天要做宗教上的功課。有一天,在念佛的時候,不期然地想起,剛才的那句佛號,是從何而來呢?
過了幾天,老陳無所事事,想出街走走,拿起手錶,心中又突然想到,這隻手錶是從何而來呢?
又有一日,在胡思亂想的一刻,生起了一個妄想,想著想著,究竟老陳他自己又是從何而來呢?
老陳沒有智慧,自然想不出任何高明的答案,唯一想到的,是上文的東西屬於「無中生有」,乃是從「無」之中跑出來。
老陳用愚昧的心去推論,慢慢發覺,原來其他一切也是「無中生有」,包括他的家庭、他的財產、他的感受、以至他所見所聞的所有東西,都是「無中生有」。從「無」之中,衍生出以「我」為中心的種種境象。
老陳又發覺到,在「無中生有」的「無」與「有」之中,有一個有趣的現象。首先在「無」之中,沒有任何分別,「無」只是「無」;相反從「無」之中生起的「有」,卻有種種分別,千變萬化,互不相知,從心念上的無窮妄想,以至境象上的森羅萬象,數之不盡,唯一共通的地方,是全部都從「無」之中生出來。
從這裡老陳看到,「無」是主體,是不變的;相反一切「有」都是從「無」而來,亦離不開時間的框框,縱使遠至一生,亦必終歸回返於「無」。
這些現象對老陳的啟發,是令老陳明白到原來這個「我」,是「無中生有,有復歸無」。但不幸的是,這個「無中生有」的「我」,卻在一生中曾無休止地執「有」為實,特別對老陳自己和老陳的所有、所愛、所恨,緊緊執著,不捨不放,忽視了一切終必驀然而去,還歸於「無」,了不可得。
老陳很慚愧,未能夠借「無中生有」之理而有所「覺悟」,因為老陳還是貪欲纏身,貪生怕死,在根本上處處著「有」,委實未能夠將「無中生有」之理活學活用。
唯一的得益,是起碼提醒了老陳,在「有」的事相上要多作觀察,要不斷提醒自己「無」才是究竟,「化有為無」,心中多念「本來是無」,盡量提醒自己將「處處著有」的心態放輕,減免一些顛倒夢想,為自己贏來多一點的清淨自在。
沒有留言:
發佈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