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佛法中,“狂慧”者,狂,是指“不正”的意思。所謂“狂慧”,是指不正的智慧,屬於世間智慧,亦即佛法中的所謂“世智辨聰”,並非真正的般若智慧。
“世智辨聰”與“般若智慧”有甚麼分別呢?有“世智辨聰”的人,在妄心中念念分別執著﹔有“般若智慧”的人,在妄心中不起分別執著。
而 “狂慧”從何而來呢?第一,有從觀看經文而生:很多人雖然有翻閱經文,卻不明經中如來真實義,加上自己的貢高我慢心,不肯依照祖師註解,自己胡思亂想,斷章取義,自立知見﹔又例如修禪定得到少許定功之後,有境界出現,未能夠分辨邪正,卻自以為功夫了得;而最可怕的是,從邪師而得,意思是指不知道佛在楞嚴經警告我們,“邪師說法,如恒河沙”, 不小心擇師,只知道聽塗說,貪慕名氣神通,胡亂拜師,結果跟了邪師,正法也變成了邪法,乃至得到魔通鬼通,反以為自己有大能大智。
又狂慧也包括了那些妄執“偏空之理”的人,他們錯解觀無量壽經“是心是佛,是心作佛”這兩句話的真正含意,聲稱將“十方諸佛一口吞盡,何處更覓彌陀﹔十方世界徹底掀翻,何方別求淨土”。這些人認為,既然“是心是佛”,心即是佛,那又何來彌陀,何必求生淨土呢?他們不知理中有事,真空妙有。這些人按著這個思惟心,認為“再說念佛求生,早是缽盂安柄,頭上加頭”,既然“是心是佛”,那念佛往生,屬於缽上加柄,頭上加頭,多此一舉。有了這個知見的話,便與正信的佛法背道而馳了!
2010年6月8日星期二
“身口意”三業
有云“禍福無門,唯人自招”,如何招呢?乃“三業”所招。
身業,意思是指行為上所做的“業”。有善有惡,殺生,偷盜,邪婬,屬於“身惡業”,若果行為上能夠不作惡,為之“身業清淨”。
語業,意思是指說話所做的“業”。有善有惡,妄言,綺語,惡口,兩舌,屬於“口惡業”,若果說話真實誠信,常存口德,是名“口業清淨”。
意業,意思是指意識心中所生起的“業”。有善有惡,貪心,瞋恨心,不知因果心,屬於“意惡業”,若果心中常存正念,為之“意業清淨”。
“身口意”三業不淨,便會投生三惡道。如龍舒淨土文云:
佛問阿難云“汝欲見地獄人否?”阿難云,“欲見!”佛云,“身行惡,口言惡,意念惡,此地獄人也”。蓋謂人生善惡,不過身口意三業,今三業俱惡,是為純黑業,所以入地獄﹔若三業俱善,則為純白業,乃生天堂﹔若三業中有一善業,則為雜業,亦不入地獄。
故“身意”雖惡,而口念佛名,亦一業善,遠勝於三業俱惡。況口念佛時,又能心想佛像,則意業善﹔端正其身,而手提數珠,則身業善,常能善此三業,以修淨土,必上品生。
予嘗於鎮江聞賣蝦者,叫蝦一聲,而知其三業俱惡。何則?身荷蝦擔,則身業惡﹔意欲賣蝦,則意業惡﹔口叫賣蝦,則口業惡。是知叫蝦一聲,而三業俱惡,此佛之所謂地獄人也!
我們這些生死凡夫,若果終日不斷攀緣,在外緣的不斷熏陶之下,撫心自問,真的能夠“身口意”三業清淨,不會“胡作非為,胡言亂語,胡思亂想”嗎?做不到的話,“身口意”三業會靠幾句佛號來變得清淨嗎?實在應該好好地反省,不要自欺欺人!
因此,若果真的想脫離六道輪迴,求生淨土,必須如永明延壽禪師在萬善同歸集中言,“求淨土者,縱饒未明道眼,也須成就淨身” 。如果希望求生淨土,縱使未能夠了悟自性,起碼必須要“身口意”三業清淨,如萬善同歸集文中有言,“學道之門,別無奇特,只要洗滌根塵下無量劫來,業識種子。汝等但能消除情念,斷絕妄緣,對世間一切愛欲境界,心如木石相似,直饒未明道眼,自然成就淨身”。這段文提出,“消除情念,斷絕妄緣”,若果有緣遇上真正的導師,必須誠心親近,縱使“參而未徹,學而未成”,一入耳根,永為道種,世世不落惡趣,不失人身,直至有日根機成熟“一聞千悟”。
而“對世間一切愛欲境界,心如木石相似”這兩句話,不是要我們拋妻棄子,而是要我們明白到,有合必有離,但求做好本份,不要執著。
身業,意思是指行為上所做的“業”。有善有惡,殺生,偷盜,邪婬,屬於“身惡業”,若果行為上能夠不作惡,為之“身業清淨”。
語業,意思是指說話所做的“業”。有善有惡,妄言,綺語,惡口,兩舌,屬於“口惡業”,若果說話真實誠信,常存口德,是名“口業清淨”。
意業,意思是指意識心中所生起的“業”。有善有惡,貪心,瞋恨心,不知因果心,屬於“意惡業”,若果心中常存正念,為之“意業清淨”。
“身口意”三業不淨,便會投生三惡道。如龍舒淨土文云:
佛問阿難云“汝欲見地獄人否?”阿難云,“欲見!”佛云,“身行惡,口言惡,意念惡,此地獄人也”。蓋謂人生善惡,不過身口意三業,今三業俱惡,是為純黑業,所以入地獄﹔若三業俱善,則為純白業,乃生天堂﹔若三業中有一善業,則為雜業,亦不入地獄。
故“身意”雖惡,而口念佛名,亦一業善,遠勝於三業俱惡。況口念佛時,又能心想佛像,則意業善﹔端正其身,而手提數珠,則身業善,常能善此三業,以修淨土,必上品生。
予嘗於鎮江聞賣蝦者,叫蝦一聲,而知其三業俱惡。何則?身荷蝦擔,則身業惡﹔意欲賣蝦,則意業惡﹔口叫賣蝦,則口業惡。是知叫蝦一聲,而三業俱惡,此佛之所謂地獄人也!
我們這些生死凡夫,若果終日不斷攀緣,在外緣的不斷熏陶之下,撫心自問,真的能夠“身口意”三業清淨,不會“胡作非為,胡言亂語,胡思亂想”嗎?做不到的話,“身口意”三業會靠幾句佛號來變得清淨嗎?實在應該好好地反省,不要自欺欺人!
因此,若果真的想脫離六道輪迴,求生淨土,必須如永明延壽禪師在萬善同歸集中言,“求淨土者,縱饒未明道眼,也須成就淨身” 。如果希望求生淨土,縱使未能夠了悟自性,起碼必須要“身口意”三業清淨,如萬善同歸集文中有言,“學道之門,別無奇特,只要洗滌根塵下無量劫來,業識種子。汝等但能消除情念,斷絕妄緣,對世間一切愛欲境界,心如木石相似,直饒未明道眼,自然成就淨身”。這段文提出,“消除情念,斷絕妄緣”,若果有緣遇上真正的導師,必須誠心親近,縱使“參而未徹,學而未成”,一入耳根,永為道種,世世不落惡趣,不失人身,直至有日根機成熟“一聞千悟”。
而“對世間一切愛欲境界,心如木石相似”這兩句話,不是要我們拋妻棄子,而是要我們明白到,有合必有離,但求做好本份,不要執著。
聞思修
佛法有所謂“聞思修” 。做得到的話,便能夠智慧:
聞慧,意思是指由於“聽聞”佛法而生起智慧。這個聽聞,可以是從經論中聽聞,或從善知識處聽聞,因為有“聞”,生起無漏智慧。
思慧,意思是指由於“思惟”佛法而生起智慧。簡單地說,“聽聞”佛法之後,能夠“思惟”所聞的法義,生起無漏智慧。
修慧,意思是指由於“修習”佛法而生起智慧。簡單地說,既已聞法,又復“思惟”法義,開始“修習”, 而由此“修習”的原故,生起無漏智慧。
而關於“聞思修” ,今天生死凡夫只知著重“聞” ,變成了“多聞” 。而在今天這個資訊發達的社會中,絕對很容易做到,因為介紹佛法的資訊,俯拾皆是,但請大家留意,只有“多聞”,而欠缺了“思”和“修”的話,問題使出來了,當遇境逢緣的時候,分分鐘“求升反降”,故此佛在楞嚴經中,特別借阿難尊者被摩登伽女誘惑之事來提醒我們,只有“多聞”的話,談不上有甚麼修行,如經云,“雖有多聞,若不修行,與不聞等。如人說食,終不能飽”﹔又云,“雖復憶持十方如來十二部經,清淨妙理如恒河沙,祇益戲論”﹔更提醒我們,“汝學多聞,未盡諸漏,心中徒知顛倒所因。真倒現前,實未能識”。這些教導,都是告訴我們對佛法“多聞”是不足夠的,一定要加上“思”和“修”,將佛法融會貫通,用在生活上,用在改過自己的“貪瞋癡慢疑”等習氣之上,減少自己和他人的煩惱,這個才是正式的“入道”,真正的“修行”,猶如一個人熟讀食譜,對食譜中的食物配搭,如何調味的理論很熟悉,但如果自己很少下廚,對廚藝不熟的話,變成了“講得出,做不到”,絕對弄不到珍饈百味出來。
民初大德,江味農居士在金剛經講義有一段饒有深意的說法。
讀經聞法,要在深自警惕,以佛所說為鏡,時時處處,用以自照,不觀不照,迷何由覺呢?
聽聞佛理之後,最重要是將它用來反省自己,看看自己的思想行為中,有那些地方與佛理背道而馳。不行這一步,那在“聞思修”而言,則只有“聞”,其餘“思修”便欠奉了!
聞慧,意思是指由於“聽聞”佛法而生起智慧。這個聽聞,可以是從經論中聽聞,或從善知識處聽聞,因為有“聞”,生起無漏智慧。
思慧,意思是指由於“思惟”佛法而生起智慧。簡單地說,“聽聞”佛法之後,能夠“思惟”所聞的法義,生起無漏智慧。
修慧,意思是指由於“修習”佛法而生起智慧。簡單地說,既已聞法,又復“思惟”法義,開始“修習”, 而由此“修習”的原故,生起無漏智慧。
而關於“聞思修” ,今天生死凡夫只知著重“聞” ,變成了“多聞” 。而在今天這個資訊發達的社會中,絕對很容易做到,因為介紹佛法的資訊,俯拾皆是,但請大家留意,只有“多聞”,而欠缺了“思”和“修”的話,問題使出來了,當遇境逢緣的時候,分分鐘“求升反降”,故此佛在楞嚴經中,特別借阿難尊者被摩登伽女誘惑之事來提醒我們,只有“多聞”的話,談不上有甚麼修行,如經云,“雖有多聞,若不修行,與不聞等。如人說食,終不能飽”﹔又云,“雖復憶持十方如來十二部經,清淨妙理如恒河沙,祇益戲論”﹔更提醒我們,“汝學多聞,未盡諸漏,心中徒知顛倒所因。真倒現前,實未能識”。這些教導,都是告訴我們對佛法“多聞”是不足夠的,一定要加上“思”和“修”,將佛法融會貫通,用在生活上,用在改過自己的“貪瞋癡慢疑”等習氣之上,減少自己和他人的煩惱,這個才是正式的“入道”,真正的“修行”,猶如一個人熟讀食譜,對食譜中的食物配搭,如何調味的理論很熟悉,但如果自己很少下廚,對廚藝不熟的話,變成了“講得出,做不到”,絕對弄不到珍饈百味出來。
民初大德,江味農居士在金剛經講義有一段饒有深意的說法。
讀經聞法,要在深自警惕,以佛所說為鏡,時時處處,用以自照,不觀不照,迷何由覺呢?
聽聞佛理之後,最重要是將它用來反省自己,看看自己的思想行為中,有那些地方與佛理背道而馳。不行這一步,那在“聞思修”而言,則只有“聞”,其餘“思修”便欠奉了!
般若智慧
相信佛弟子一般都追求般若。而這個“般若”,簡單地說,是指從覺悟佛法而生起的智慧,有別於世間的智慧。
而這個“般若智慧”又分為“小慧”與“真慧”。那如何辨別“小慧”與“真慧”呢?按印光大師在文鈔中教導我們:
印光大師指出:“小慧者,未悟無生也。此人境未至而將迎,境現前而攀緣,境己過而憶念。”
各位,此乃俗語所謂的“心隨境轉” ,好似我一樣,典型的生死凡夫!而這些小慧之人好像一個窮困的人,在路邊拾獲一個有錢人的財產清單,便以為自己成為巨富,不知是“數他人寶,於己何涉”,比喻小慧之人雖然知道“是心是佛”之理,但在行事上,卻截然與“是心是佛”之理違背,言行不一,能說不能行,心是心,佛是佛,我慢心重,心高氣傲,聽了幾次經,看了幾本書後,便以為自己已經通達佛理,不知道自己只是一知半解,只知道佛法的文字意思,執著在文字相上,例如認為“萬法皆空”,何來有事修可言﹔又或者聽聞自己本來是佛,執著此理,不作事修﹔乃至最嚴重的人,在禪定的“空境”中得到絲毫境界,便以為自己道行高深,已經了脫生死,高談闊論,總而言之,這些“小慧”之人,可能在佛法上能夠高談闊論,但其實都只是拾人牙慧,於己毫無受益。
“我慢心重,心高氣傲”,乃學佛人一大障礙,古大德有云,“傲骨不可無,傲心不可有。無傲骨,則近於鄙夫,有傲心,不得為君子”。“傲骨”,是指做人有原則,不會因為名利而攀附權貴,阿諛奉承,偏離正道,沒有“傲骨”的人,可能沉迷於名利,行為可能會很卑鄙﹔“傲心”則是指貢高我慢,目空一切,看不起他人,對他人不尊重,沒有謙卑心,因此有“傲心”的人,當然不能夠被稱為真正的佛弟子。
而何謂“真慧” 呢?印光大師在文鈔中指出,“真慧者,即己悟無生之修行人,境雖生滅,心無生滅,猶如明鏡,來無所黏,去無蹤跡,絕無一毫執著之想。”
如果你看完這段文之後,心中生起不管正面或反面的感受,請小心反省一下,究竟你有沒有“真慧” 呢?
而這個“般若智慧”又分為“小慧”與“真慧”。那如何辨別“小慧”與“真慧”呢?按印光大師在文鈔中教導我們:
印光大師指出:“小慧者,未悟無生也。此人境未至而將迎,境現前而攀緣,境己過而憶念。”
各位,此乃俗語所謂的“心隨境轉” ,好似我一樣,典型的生死凡夫!而這些小慧之人好像一個窮困的人,在路邊拾獲一個有錢人的財產清單,便以為自己成為巨富,不知是“數他人寶,於己何涉”,比喻小慧之人雖然知道“是心是佛”之理,但在行事上,卻截然與“是心是佛”之理違背,言行不一,能說不能行,心是心,佛是佛,我慢心重,心高氣傲,聽了幾次經,看了幾本書後,便以為自己已經通達佛理,不知道自己只是一知半解,只知道佛法的文字意思,執著在文字相上,例如認為“萬法皆空”,何來有事修可言﹔又或者聽聞自己本來是佛,執著此理,不作事修﹔乃至最嚴重的人,在禪定的“空境”中得到絲毫境界,便以為自己道行高深,已經了脫生死,高談闊論,總而言之,這些“小慧”之人,可能在佛法上能夠高談闊論,但其實都只是拾人牙慧,於己毫無受益。
“我慢心重,心高氣傲”,乃學佛人一大障礙,古大德有云,“傲骨不可無,傲心不可有。無傲骨,則近於鄙夫,有傲心,不得為君子”。“傲骨”,是指做人有原則,不會因為名利而攀附權貴,阿諛奉承,偏離正道,沒有“傲骨”的人,可能沉迷於名利,行為可能會很卑鄙﹔“傲心”則是指貢高我慢,目空一切,看不起他人,對他人不尊重,沒有謙卑心,因此有“傲心”的人,當然不能夠被稱為真正的佛弟子。
而何謂“真慧” 呢?印光大師在文鈔中指出,“真慧者,即己悟無生之修行人,境雖生滅,心無生滅,猶如明鏡,來無所黏,去無蹤跡,絕無一毫執著之想。”
如果你看完這段文之後,心中生起不管正面或反面的感受,請小心反省一下,究竟你有沒有“真慧” 呢?
學佛要有事有理
佛法最令人心服口服的地方,在於“有事有理”,一方面教導修行的方法,但另一方面又有博大精深的理論去支持。但亦因為佛法的理論嚴謹難明,不少人在信佛的路途上,偏重於事相上的做作,忽視了理論。當一旦遇上逆境的時候,便會生起疑心,“為甚麼我這樣精進,卻竟然得不到佛菩薩的護庇,要我遭逢困厄呢?”
因此,學佛,要做到“有事有理”。而所謂“有事有理”,在修行路上,亦即所謂“解行並進”,對佛法有正確的理解,又加上正確的事行,欠缺了其中一樣,學佛便容易出問題了。
而為甚麼要重視“解門”呢?
第一個原因,如修持“淨土法門”為例。“淨土法門”看似簡單,只要持名念佛,一心不亂,即可以往生淨土,但實則上是需要很多因素來配合,例如心要清淨,但怎樣為之“心清淨”,如何可以得“心清淨”呢?“有行無解”,不明佛理的話,這一連串的問題,自己可能找不到答案,對往生的機會便打折扣了。
而在一般學佛上來說,學佛,是為了令自己以及其他眾生出離生死。不明佛理,對於如何出離生死這件大事,便有可能漫無頭緒,一個不小心,更分分鐘變成了盲修瞎練,想了生脫死,可能很困難了。
佛法的本意,是要我們修好我們的“心”,而“修心”之前,必須首先明白我們的“心”是怎麼一回事,才談得上“修心”。但如果不肯深入解門,認為只需有“行”便足夠了,“行門”也是“修心”,這樣的“修心”,分分鐘落在枝葉,找不到“心”的問題根本。今天很多信佛的人都只忙於四處攀緣,成為了所謂“道場蝴蝶”, 本意雖好,但因為沒有“修心” ,隨著深重的“貪瞋癡慢疑”到處闖禍,引起他人的煩惱,不單只未能夠做到“隨緣消舊業,更莫做新殃”,反而變成火上加油,舊債未清,新債又來。歸根到底,不明佛理,不懂得如何去“修心”,可能是其中一個原因。
佛法屬於“無上甚深微妙法”,例如在“緣起性空”而言,一方面強調“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”,但另一方面又告訴我們因果分明。這個道理,對於真正做到“萬緣放下,老實念佛”的人來說,明白與否都不重要,但撫心自問,今天有幾多人可以做得到呢?不肯深入解門,佛法的“無上甚深微妙法”便不容易靠自己去“覺悟”了。明白佛理,便幫助我們“覺悟”,有了“覺悟”,才能夠有機會“看破”,有“看破”才能夠“放下”,有“放下”才能夠“自在”。
因此,在學佛修行而言,必須清楚明白“事依理起,理得事彰”。“事依理起”,意思是指一切事相全賴有理體的存在,才能夠起用,亦即所謂有理論才有實行﹔“理得事彰”,是指理體必須依靠事相的起用,才能夠得以彰顯,亦即所謂若果理論不付之實行,終是空言。因此,一定要事理兼備,相互資助,不可只執一邊,若果執著一邊的話,則一定有弊病了。
又“事理”者,按印光大師開示:“世出世間之理,即自性也;世出世間之事,即因果也。”
又“事理”以“心”為本,如永明延壽禪師在萬善同歸集中有云:
一切理事,以心為本。
約理者,經云,觀一切法即心自性,成就慧身,不由他悟,此以真如觀真實心為本。(法即是心,萬法唯心。)
約事者,經云,心如工畫師,能畫諸世間,五蘊悉從生,無法而不造。(此心能生萬法。)
此以心識觀緣慮心為本,真實心為體,緣慮心為用。用即心生滅門,體即心真如門。約體用分二,惟是一心。即體之用,用不離體﹔即用之體,體不離用。開合雖殊,真性不動。(在“緣起性空”而言,“性空”為“體”,“緣起”為“用”,其實體用不二,沒有“緣起”有生有滅之事,如何可以顯出“性空”當體即空之理﹔沒有“性空”當體即空之理,又從何生起“緣起”之事呢?)
心能作佛,心作眾生,心作天堂,心作地獄。心異則千差競起﹔心平則法界坦然。心凡則三毒縈纏﹔心聖則六道自在。心空則一道清淨,心有則萬境縱橫。(“心念”的重要,由此可知!)
可惜在今天末法期中,有些佛弟子不屬於“執理廢事”或者“執事廢理”,而是屬於“事理俱廢”,即所謂“不能說,不能做”,兩頭不到岸。是否當中的一個呢?看來真的要反省一下!
因此,學佛,要做到“有事有理”。而所謂“有事有理”,在修行路上,亦即所謂“解行並進”,對佛法有正確的理解,又加上正確的事行,欠缺了其中一樣,學佛便容易出問題了。
而為甚麼要重視“解門”呢?
第一個原因,如修持“淨土法門”為例。“淨土法門”看似簡單,只要持名念佛,一心不亂,即可以往生淨土,但實則上是需要很多因素來配合,例如心要清淨,但怎樣為之“心清淨”,如何可以得“心清淨”呢?“有行無解”,不明佛理的話,這一連串的問題,自己可能找不到答案,對往生的機會便打折扣了。
而在一般學佛上來說,學佛,是為了令自己以及其他眾生出離生死。不明佛理,對於如何出離生死這件大事,便有可能漫無頭緒,一個不小心,更分分鐘變成了盲修瞎練,想了生脫死,可能很困難了。
佛法的本意,是要我們修好我們的“心”,而“修心”之前,必須首先明白我們的“心”是怎麼一回事,才談得上“修心”。但如果不肯深入解門,認為只需有“行”便足夠了,“行門”也是“修心”,這樣的“修心”,分分鐘落在枝葉,找不到“心”的問題根本。今天很多信佛的人都只忙於四處攀緣,成為了所謂“道場蝴蝶”, 本意雖好,但因為沒有“修心” ,隨著深重的“貪瞋癡慢疑”到處闖禍,引起他人的煩惱,不單只未能夠做到“隨緣消舊業,更莫做新殃”,反而變成火上加油,舊債未清,新債又來。歸根到底,不明佛理,不懂得如何去“修心”,可能是其中一個原因。
佛法屬於“無上甚深微妙法”,例如在“緣起性空”而言,一方面強調“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”,但另一方面又告訴我們因果分明。這個道理,對於真正做到“萬緣放下,老實念佛”的人來說,明白與否都不重要,但撫心自問,今天有幾多人可以做得到呢?不肯深入解門,佛法的“無上甚深微妙法”便不容易靠自己去“覺悟”了。明白佛理,便幫助我們“覺悟”,有了“覺悟”,才能夠有機會“看破”,有“看破”才能夠“放下”,有“放下”才能夠“自在”。
因此,在學佛修行而言,必須清楚明白“事依理起,理得事彰”。“事依理起”,意思是指一切事相全賴有理體的存在,才能夠起用,亦即所謂有理論才有實行﹔“理得事彰”,是指理體必須依靠事相的起用,才能夠得以彰顯,亦即所謂若果理論不付之實行,終是空言。因此,一定要事理兼備,相互資助,不可只執一邊,若果執著一邊的話,則一定有弊病了。
又“事理”者,按印光大師開示:“世出世間之理,即自性也;世出世間之事,即因果也。”
又“事理”以“心”為本,如永明延壽禪師在萬善同歸集中有云:
一切理事,以心為本。
約理者,經云,觀一切法即心自性,成就慧身,不由他悟,此以真如觀真實心為本。(法即是心,萬法唯心。)
約事者,經云,心如工畫師,能畫諸世間,五蘊悉從生,無法而不造。(此心能生萬法。)
此以心識觀緣慮心為本,真實心為體,緣慮心為用。用即心生滅門,體即心真如門。約體用分二,惟是一心。即體之用,用不離體﹔即用之體,體不離用。開合雖殊,真性不動。(在“緣起性空”而言,“性空”為“體”,“緣起”為“用”,其實體用不二,沒有“緣起”有生有滅之事,如何可以顯出“性空”當體即空之理﹔沒有“性空”當體即空之理,又從何生起“緣起”之事呢?)
心能作佛,心作眾生,心作天堂,心作地獄。心異則千差競起﹔心平則法界坦然。心凡則三毒縈纏﹔心聖則六道自在。心空則一道清淨,心有則萬境縱橫。(“心念”的重要,由此可知!)
可惜在今天末法期中,有些佛弟子不屬於“執理廢事”或者“執事廢理”,而是屬於“事理俱廢”,即所謂“不能說,不能做”,兩頭不到岸。是否當中的一個呢?看來真的要反省一下!
人間浄土- 人乘菩薩道?
淨土宗祖師,永明延壽禪師有四句偈云,“無禪無淨土,鐵床并鐵磨,萬劫與千生,沒個人依怙!”
永明延壽禪師指出,“無禪無淨土”,意思是指不修禪定又或者不肯念佛的話,今生未能夠“明心見性”,也未能夠借念佛來往生, 只在世間做作人天善業,在下一生頓然忘記了前生事,隨著今世積福之因,來生享受榮華富貴之果,耽著五欲,要他在名利雙收之時,“知苦,捨樂”,談何容易,更分分鐘由於貪得無厭,廣造惡業,結果在下一生臨終一氣不來之時,即墮地獄,落得個如偈中所云,“鐵床并鐵磨,萬劫與千生,沒個人依怙”的苦果。故此,古人有言,“修行之人,若無正信求生西方,泛修諸善,名為第三世怨也。”
今生修行,來生享福,倚福作惡,隨即墮落,縱使地獄業消,又復轉生“餓鬼畜生”,若欲再復人身,難之難矣。所以佛以手拈土,問阿難曰,“我手土多,大地土多?”阿難對佛言,“大地土多。”佛言,“得人身者,如手中土﹔失人身者,如大地土!”
今當末法,異說紛紜,有人說,“急急的厭生死,求涅槃,那就不期而然的要落入小乘行徑了”;又更謂“菩薩道的本意,是人乘的菩薩行,以五戒十善的凡夫身來力行菩薩道,相信以此上求下化的發心,未來世必能再轉生為人,繼續修行,一個佛弟子應該有此信心,並在此安心”。
這個說法,與歷代祖師大德的一致說法,似有異別,原因是歷代祖師大德一般都勸佛弟子要發菩提心,一心修行,了生脫死之後,乘願再來,普度眾生,清末民初的禪宗祖師,虛雲老和尚教導我們,“人命無常,朝存夕亡,石火電光,能保多久。空口講白話,對於了生脫死有何用處,縱然有說,無非是先聖前賢的典章……。古德是過來人,我沒有到古德地位,講了打閒岔,不如不講了。現當末法時代,誰能如古德那樣,在一舉一動,一棒一喝處,披肝見膽,轉凡成聖”;他又說,“浮生若夢,幻質匪堅,不憑我佛之慈,曷遂超升之路。我們在這如夢如幻的生活中,顛顛倒倒的過日子,不知佛的偉大,不思出離生死,任善惡以升沈,隨業力而受報。”這些說話,都是提醒我們不要不自量力,不求了生脫死。
虛雲老和尚在開示中指出,“昨夜舉溈山老人的話:出言須涉於典章,談論乃旁於稽古。所以典章不可不看,看典章會有受用。我胡言亂語,拿不出半句好話來。少時雖愛看典章,拿出來只供空談,實在慚愧。古人的釋氏稽古略、禪林寶訓、弘明集、輔教編和楞嚴經可以多看,開卷有益。”稽古,意思是指考察古人古事。虛雲老和尚這段開示提醒我們,對於中國數千年來歷代祖師大德的教導,是否可以被指為與今天的社會脫節,而置之不理呢?
推動今日佛教改革的創始人,太虛法師在他的“我的佛教改進運動略史”中有一番話,值得大家參考。他說,“中國的佛教革命,決不能拋棄有二千年歷史為背景的僧寺。若拋棄了僧寺來說廣泛的學術化、社會化的佛教革命,則如拋棄了民族主義來說世界革命一樣危險”。
太虛法師文中的“僧寺”,難道只包括他那個時代的出家人和寺院,而剔除歷代祖師大德的教導呢?
大家聽從現代人的話,還是依照祖師大德的教導呢?
永明延壽禪師指出,“無禪無淨土”,意思是指不修禪定又或者不肯念佛的話,今生未能夠“明心見性”,也未能夠借念佛來往生, 只在世間做作人天善業,在下一生頓然忘記了前生事,隨著今世積福之因,來生享受榮華富貴之果,耽著五欲,要他在名利雙收之時,“知苦,捨樂”,談何容易,更分分鐘由於貪得無厭,廣造惡業,結果在下一生臨終一氣不來之時,即墮地獄,落得個如偈中所云,“鐵床并鐵磨,萬劫與千生,沒個人依怙”的苦果。故此,古人有言,“修行之人,若無正信求生西方,泛修諸善,名為第三世怨也。”
今生修行,來生享福,倚福作惡,隨即墮落,縱使地獄業消,又復轉生“餓鬼畜生”,若欲再復人身,難之難矣。所以佛以手拈土,問阿難曰,“我手土多,大地土多?”阿難對佛言,“大地土多。”佛言,“得人身者,如手中土﹔失人身者,如大地土!”
今當末法,異說紛紜,有人說,“急急的厭生死,求涅槃,那就不期而然的要落入小乘行徑了”;又更謂“菩薩道的本意,是人乘的菩薩行,以五戒十善的凡夫身來力行菩薩道,相信以此上求下化的發心,未來世必能再轉生為人,繼續修行,一個佛弟子應該有此信心,並在此安心”。
這個說法,與歷代祖師大德的一致說法,似有異別,原因是歷代祖師大德一般都勸佛弟子要發菩提心,一心修行,了生脫死之後,乘願再來,普度眾生,清末民初的禪宗祖師,虛雲老和尚教導我們,“人命無常,朝存夕亡,石火電光,能保多久。空口講白話,對於了生脫死有何用處,縱然有說,無非是先聖前賢的典章……。古德是過來人,我沒有到古德地位,講了打閒岔,不如不講了。現當末法時代,誰能如古德那樣,在一舉一動,一棒一喝處,披肝見膽,轉凡成聖”;他又說,“浮生若夢,幻質匪堅,不憑我佛之慈,曷遂超升之路。我們在這如夢如幻的生活中,顛顛倒倒的過日子,不知佛的偉大,不思出離生死,任善惡以升沈,隨業力而受報。”這些說話,都是提醒我們不要不自量力,不求了生脫死。
虛雲老和尚在開示中指出,“昨夜舉溈山老人的話:出言須涉於典章,談論乃旁於稽古。所以典章不可不看,看典章會有受用。我胡言亂語,拿不出半句好話來。少時雖愛看典章,拿出來只供空談,實在慚愧。古人的釋氏稽古略、禪林寶訓、弘明集、輔教編和楞嚴經可以多看,開卷有益。”稽古,意思是指考察古人古事。虛雲老和尚這段開示提醒我們,對於中國數千年來歷代祖師大德的教導,是否可以被指為與今天的社會脫節,而置之不理呢?
推動今日佛教改革的創始人,太虛法師在他的“我的佛教改進運動略史”中有一番話,值得大家參考。他說,“中國的佛教革命,決不能拋棄有二千年歷史為背景的僧寺。若拋棄了僧寺來說廣泛的學術化、社會化的佛教革命,則如拋棄了民族主義來說世界革命一樣危險”。
太虛法師文中的“僧寺”,難道只包括他那個時代的出家人和寺院,而剔除歷代祖師大德的教導呢?
大家聽從現代人的話,還是依照祖師大德的教導呢?
訂閱:
文章 (Atom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