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0年6月8日星期二

般若智慧

相信佛弟子一般都追求般若。而這個“般若”,簡單地說,是指從覺悟佛法而生起的智慧,有別於世間的智慧。

而這個“般若智慧”又分為“小慧”與“真慧”。那如何辨別“小慧”與“真慧”呢?按印光大師在文鈔中教導我們:

印光大師指出:“小慧者,未悟無生也。此人境未至而將迎,境現前而攀緣,境己過而憶念。”

各位,此乃俗語所謂的“心隨境轉” ,好似我一樣,典型的生死凡夫!而這些小慧之人好像一個窮困的人,在路邊拾獲一個有錢人的財產清單,便以為自己成為巨富,不知是“數他人寶,於己何涉”,比喻小慧之人雖然知道“是心是佛”之理,但在行事上,卻截然與“是心是佛”之理違背,言行不一,能說不能行,心是心,佛是佛,我慢心重,心高氣傲,聽了幾次經,看了幾本書後,便以為自己已經通達佛理,不知道自己只是一知半解,只知道佛法的文字意思,執著在文字相上,例如認為“萬法皆空”,何來有事修可言﹔又或者聽聞自己本來是佛,執著此理,不作事修﹔乃至最嚴重的人,在禪定的“空境”中得到絲毫境界,便以為自己道行高深,已經了脫生死,高談闊論,總而言之,這些“小慧”之人,可能在佛法上能夠高談闊論,但其實都只是拾人牙慧,於己毫無受益。

 “我慢心重,心高氣傲”,乃學佛人一大障礙,古大德有云,“傲骨不可無,傲心不可有。無傲骨,則近於鄙夫,有傲心,不得為君子”。“傲骨”,是指做人有原則,不會因為名利而攀附權貴,阿諛奉承,偏離正道,沒有“傲骨”的人,可能沉迷於名利,行為可能會很卑鄙﹔“傲心”則是指貢高我慢,目空一切,看不起他人,對他人不尊重,沒有謙卑心,因此有“傲心”的人,當然不能夠被稱為真正的佛弟子。

而何謂“真慧” 呢?印光大師在文鈔中指出,“真慧者,即己悟無生之修行人,境雖生滅,心無生滅,猶如明鏡,來無所黏,去無蹤跡,絕無一毫執著之想。”

如果你看完這段文之後,心中生起不管正面或反面的感受,請小心反省一下,究竟你有沒有“真慧” 呢?

沒有留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