佛法有所謂“聞思修” 。做得到的話,便能夠智慧:
聞慧,意思是指由於“聽聞”佛法而生起智慧。這個聽聞,可以是從經論中聽聞,或從善知識處聽聞,因為有“聞”,生起無漏智慧。
思慧,意思是指由於“思惟”佛法而生起智慧。簡單地說,“聽聞”佛法之後,能夠“思惟”所聞的法義,生起無漏智慧。
修慧,意思是指由於“修習”佛法而生起智慧。簡單地說,既已聞法,又復“思惟”法義,開始“修習”, 而由此“修習”的原故,生起無漏智慧。
而關於“聞思修” ,今天生死凡夫只知著重“聞” ,變成了“多聞” 。而在今天這個資訊發達的社會中,絕對很容易做到,因為介紹佛法的資訊,俯拾皆是,但請大家留意,只有“多聞”,而欠缺了“思”和“修”的話,問題使出來了,當遇境逢緣的時候,分分鐘“求升反降”,故此佛在楞嚴經中,特別借阿難尊者被摩登伽女誘惑之事來提醒我們,只有“多聞”的話,談不上有甚麼修行,如經云,“雖有多聞,若不修行,與不聞等。如人說食,終不能飽”﹔又云,“雖復憶持十方如來十二部經,清淨妙理如恒河沙,祇益戲論”﹔更提醒我們,“汝學多聞,未盡諸漏,心中徒知顛倒所因。真倒現前,實未能識”。這些教導,都是告訴我們對佛法“多聞”是不足夠的,一定要加上“思”和“修”,將佛法融會貫通,用在生活上,用在改過自己的“貪瞋癡慢疑”等習氣之上,減少自己和他人的煩惱,這個才是正式的“入道”,真正的“修行”,猶如一個人熟讀食譜,對食譜中的食物配搭,如何調味的理論很熟悉,但如果自己很少下廚,對廚藝不熟的話,變成了“講得出,做不到”,絕對弄不到珍饈百味出來。
民初大德,江味農居士在金剛經講義有一段饒有深意的說法。
讀經聞法,要在深自警惕,以佛所說為鏡,時時處處,用以自照,不觀不照,迷何由覺呢?
聽聞佛理之後,最重要是將它用來反省自己,看看自己的思想行為中,有那些地方與佛理背道而馳。不行這一步,那在“聞思修”而言,則只有“聞”,其餘“思修”便欠奉了!
沒有留言:
發佈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