佛法最令人心服口服的地方,在於“有事有理”,一方面教導修行的方法,但另一方面又有博大精深的理論去支持。但亦因為佛法的理論嚴謹難明,不少人在信佛的路途上,偏重於事相上的做作,忽視了理論。當一旦遇上逆境的時候,便會生起疑心,“為甚麼我這樣精進,卻竟然得不到佛菩薩的護庇,要我遭逢困厄呢?”
因此,學佛,要做到“有事有理”。而所謂“有事有理”,在修行路上,亦即所謂“解行並進”,對佛法有正確的理解,又加上正確的事行,欠缺了其中一樣,學佛便容易出問題了。
而為甚麼要重視“解門”呢?
第一個原因,如修持“淨土法門”為例。“淨土法門”看似簡單,只要持名念佛,一心不亂,即可以往生淨土,但實則上是需要很多因素來配合,例如心要清淨,但怎樣為之“心清淨”,如何可以得“心清淨”呢?“有行無解”,不明佛理的話,這一連串的問題,自己可能找不到答案,對往生的機會便打折扣了。
而在一般學佛上來說,學佛,是為了令自己以及其他眾生出離生死。不明佛理,對於如何出離生死這件大事,便有可能漫無頭緒,一個不小心,更分分鐘變成了盲修瞎練,想了生脫死,可能很困難了。
佛法的本意,是要我們修好我們的“心”,而“修心”之前,必須首先明白我們的“心”是怎麼一回事,才談得上“修心”。但如果不肯深入解門,認為只需有“行”便足夠了,“行門”也是“修心”,這樣的“修心”,分分鐘落在枝葉,找不到“心”的問題根本。今天很多信佛的人都只忙於四處攀緣,成為了所謂“道場蝴蝶”, 本意雖好,但因為沒有“修心” ,隨著深重的“貪瞋癡慢疑”到處闖禍,引起他人的煩惱,不單只未能夠做到“隨緣消舊業,更莫做新殃”,反而變成火上加油,舊債未清,新債又來。歸根到底,不明佛理,不懂得如何去“修心”,可能是其中一個原因。
佛法屬於“無上甚深微妙法”,例如在“緣起性空”而言,一方面強調“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”,但另一方面又告訴我們因果分明。這個道理,對於真正做到“萬緣放下,老實念佛”的人來說,明白與否都不重要,但撫心自問,今天有幾多人可以做得到呢?不肯深入解門,佛法的“無上甚深微妙法”便不容易靠自己去“覺悟”了。明白佛理,便幫助我們“覺悟”,有了“覺悟”,才能夠有機會“看破”,有“看破”才能夠“放下”,有“放下”才能夠“自在”。
因此,在學佛修行而言,必須清楚明白“事依理起,理得事彰”。“事依理起”,意思是指一切事相全賴有理體的存在,才能夠起用,亦即所謂有理論才有實行﹔“理得事彰”,是指理體必須依靠事相的起用,才能夠得以彰顯,亦即所謂若果理論不付之實行,終是空言。因此,一定要事理兼備,相互資助,不可只執一邊,若果執著一邊的話,則一定有弊病了。
又“事理”者,按印光大師開示:“世出世間之理,即自性也;世出世間之事,即因果也。”
又“事理”以“心”為本,如永明延壽禪師在萬善同歸集中有云:
一切理事,以心為本。
約理者,經云,觀一切法即心自性,成就慧身,不由他悟,此以真如觀真實心為本。(法即是心,萬法唯心。)
約事者,經云,心如工畫師,能畫諸世間,五蘊悉從生,無法而不造。(此心能生萬法。)
此以心識觀緣慮心為本,真實心為體,緣慮心為用。用即心生滅門,體即心真如門。約體用分二,惟是一心。即體之用,用不離體﹔即用之體,體不離用。開合雖殊,真性不動。(在“緣起性空”而言,“性空”為“體”,“緣起”為“用”,其實體用不二,沒有“緣起”有生有滅之事,如何可以顯出“性空”當體即空之理﹔沒有“性空”當體即空之理,又從何生起“緣起”之事呢?)
心能作佛,心作眾生,心作天堂,心作地獄。心異則千差競起﹔心平則法界坦然。心凡則三毒縈纏﹔心聖則六道自在。心空則一道清淨,心有則萬境縱橫。(“心念”的重要,由此可知!)
可惜在今天末法期中,有些佛弟子不屬於“執理廢事”或者“執事廢理”,而是屬於“事理俱廢”,即所謂“不能說,不能做”,兩頭不到岸。是否當中的一個呢?看來真的要反省一下!
沒有留言:
發佈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