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0年6月8日星期二

狂慧

在佛法中,“狂慧”者,狂,是指“不正”的意思。所謂“狂慧”,是指不正的智慧,屬於世間智慧,亦即佛法中的所謂“世智辨聰”,並非真正的般若智慧。

“世智辨聰”與“般若智慧”有甚麼分別呢?有“世智辨聰”的人,在妄心中念念分別執著﹔有“般若智慧”的人,在妄心中不起分別執著。

而 “狂慧”從何而來呢?第一,有從觀看經文而生:很多人雖然有翻閱經文,卻不明經中如來真實義,加上自己的貢高我慢心,不肯依照祖師註解,自己胡思亂想,斷章取義,自立知見﹔又例如修禪定得到少許定功之後,有境界出現,未能夠分辨邪正,卻自以為功夫了得;而最可怕的是,從邪師而得,意思是指不知道佛在楞嚴經警告我們,“邪師說法,如恒河沙”, 不小心擇師,只知道聽塗說,貪慕名氣神通,胡亂拜師,結果跟了邪師,正法也變成了邪法,乃至得到魔通鬼通,反以為自己有大能大智。

又狂慧也包括了那些妄執“偏空之理”的人,他們錯解觀無量壽經“是心是佛,是心作佛”這兩句話的真正含意,聲稱將“十方諸佛一口吞盡,何處更覓彌陀﹔十方世界徹底掀翻,何方別求淨土”。這些人認為,既然“是心是佛”,心即是佛,那又何來彌陀,何必求生淨土呢?他們不知理中有事,真空妙有。這些人按著這個思惟心,認為“再說念佛求生,早是缽盂安柄,頭上加頭”,既然“是心是佛”,那念佛往生,屬於缽上加柄,頭上加頭,多此一舉。有了這個知見的話,便與正信的佛法背道而馳了!

“身口意”三業

有云“禍福無門,唯人自招”,如何招呢?乃“三業”所招。

身業,意思是指行為上所做的“業”。有善有惡,殺生,偷盜,邪婬,屬於“身惡業”,若果行為上能夠不作惡,為之“身業清淨”。

語業,意思是指說話所做的“業”。有善有惡,妄言,綺語,惡口,兩舌,屬於“口惡業”,若果說話真實誠信,常存口德,是名“口業清淨”。

意業,意思是指意識心中所生起的“業”。有善有惡,貪心,瞋恨心,不知因果心,屬於“意惡業”,若果心中常存正念,為之“意業清淨”。

“身口意”三業不淨,便會投生三惡道。如龍舒淨土文云:

佛問阿難云“汝欲見地獄人否?”阿難云,“欲見!”佛云,“身行惡,口言惡,意念惡,此地獄人也”。蓋謂人生善惡,不過身口意三業,今三業俱惡,是為純黑業,所以入地獄﹔若三業俱善,則為純白業,乃生天堂﹔若三業中有一善業,則為雜業,亦不入地獄。

故“身意”雖惡,而口念佛名,亦一業善,遠勝於三業俱惡。況口念佛時,又能心想佛像,則意業善﹔端正其身,而手提數珠,則身業善,常能善此三業,以修淨土,必上品生。

予嘗於鎮江聞賣蝦者,叫蝦一聲,而知其三業俱惡。何則?身荷蝦擔,則身業惡﹔意欲賣蝦,則意業惡﹔口叫賣蝦,則口業惡。是知叫蝦一聲,而三業俱惡,此佛之所謂地獄人也!

我們這些生死凡夫,若果終日不斷攀緣,在外緣的不斷熏陶之下,撫心自問,真的能夠“身口意”三業清淨,不會“胡作非為,胡言亂語,胡思亂想”嗎?做不到的話,“身口意”三業會靠幾句佛號來變得清淨嗎?實在應該好好地反省,不要自欺欺人!

因此,若果真的想脫離六道輪迴,求生淨土,必須如永明延壽禪師在萬善同歸集中言,“求淨土者,縱饒未明道眼,也須成就淨身” 。如果希望求生淨土,縱使未能夠了悟自性,起碼必須要“身口意”三業清淨,如萬善同歸集文中有言,“學道之門,別無奇特,只要洗滌根塵下無量劫來,業識種子。汝等但能消除情念,斷絕妄緣,對世間一切愛欲境界,心如木石相似,直饒未明道眼,自然成就淨身”。這段文提出,“消除情念,斷絕妄緣”,若果有緣遇上真正的導師,必須誠心親近,縱使“參而未徹,學而未成”,一入耳根,永為道種,世世不落惡趣,不失人身,直至有日根機成熟“一聞千悟”。

而“對世間一切愛欲境界,心如木石相似”這兩句話,不是要我們拋妻棄子,而是要我們明白到,有合必有離,但求做好本份,不要執著。

聞思修

佛法有所謂“聞思修” 。做得到的話,便能夠智慧:

聞慧,意思是指由於“聽聞”佛法而生起智慧。這個聽聞,可以是從經論中聽聞,或從善知識處聽聞,因為有“聞”,生起無漏智慧。

思慧,意思是指由於“思惟”佛法而生起智慧。簡單地說,“聽聞”佛法之後,能夠“思惟”所聞的法義,生起無漏智慧。

修慧,意思是指由於“修習”佛法而生起智慧。簡單地說,既已聞法,又復“思惟”法義,開始“修習”, 而由此“修習”的原故,生起無漏智慧。

而關於“聞思修” ,今天生死凡夫只知著重“聞” ,變成了“多聞” 。而在今天這個資訊發達的社會中,絕對很容易做到,因為介紹佛法的資訊,俯拾皆是,但請大家留意,只有“多聞”,而欠缺了“思”和“修”的話,問題使出來了,當遇境逢緣的時候,分分鐘“求升反降”,故此佛在楞嚴經中,特別借阿難尊者被摩登伽女誘惑之事來提醒我們,只有“多聞”的話,談不上有甚麼修行,如經云,“雖有多聞,若不修行,與不聞等。如人說食,終不能飽”﹔又云,“雖復憶持十方如來十二部經,清淨妙理如恒河沙,祇益戲論”﹔更提醒我們,“汝學多聞,未盡諸漏,心中徒知顛倒所因。真倒現前,實未能識”。這些教導,都是告訴我們對佛法“多聞”是不足夠的,一定要加上“思”和“修”,將佛法融會貫通,用在生活上,用在改過自己的“貪瞋癡慢疑”等習氣之上,減少自己和他人的煩惱,這個才是正式的“入道”,真正的“修行”,猶如一個人熟讀食譜,對食譜中的食物配搭,如何調味的理論很熟悉,但如果自己很少下廚,對廚藝不熟的話,變成了“講得出,做不到”,絕對弄不到珍饈百味出來。

民初大德,江味農居士在金剛經講義有一段饒有深意的說法。

讀經聞法,要在深自警惕,以佛所說為鏡,時時處處,用以自照,不觀不照,迷何由覺呢?

聽聞佛理之後,最重要是將它用來反省自己,看看自己的思想行為中,有那些地方與佛理背道而馳。不行這一步,那在“聞思修”而言,則只有“聞”,其餘“思修”便欠奉了!

般若智慧

相信佛弟子一般都追求般若。而這個“般若”,簡單地說,是指從覺悟佛法而生起的智慧,有別於世間的智慧。

而這個“般若智慧”又分為“小慧”與“真慧”。那如何辨別“小慧”與“真慧”呢?按印光大師在文鈔中教導我們:

印光大師指出:“小慧者,未悟無生也。此人境未至而將迎,境現前而攀緣,境己過而憶念。”

各位,此乃俗語所謂的“心隨境轉” ,好似我一樣,典型的生死凡夫!而這些小慧之人好像一個窮困的人,在路邊拾獲一個有錢人的財產清單,便以為自己成為巨富,不知是“數他人寶,於己何涉”,比喻小慧之人雖然知道“是心是佛”之理,但在行事上,卻截然與“是心是佛”之理違背,言行不一,能說不能行,心是心,佛是佛,我慢心重,心高氣傲,聽了幾次經,看了幾本書後,便以為自己已經通達佛理,不知道自己只是一知半解,只知道佛法的文字意思,執著在文字相上,例如認為“萬法皆空”,何來有事修可言﹔又或者聽聞自己本來是佛,執著此理,不作事修﹔乃至最嚴重的人,在禪定的“空境”中得到絲毫境界,便以為自己道行高深,已經了脫生死,高談闊論,總而言之,這些“小慧”之人,可能在佛法上能夠高談闊論,但其實都只是拾人牙慧,於己毫無受益。

 “我慢心重,心高氣傲”,乃學佛人一大障礙,古大德有云,“傲骨不可無,傲心不可有。無傲骨,則近於鄙夫,有傲心,不得為君子”。“傲骨”,是指做人有原則,不會因為名利而攀附權貴,阿諛奉承,偏離正道,沒有“傲骨”的人,可能沉迷於名利,行為可能會很卑鄙﹔“傲心”則是指貢高我慢,目空一切,看不起他人,對他人不尊重,沒有謙卑心,因此有“傲心”的人,當然不能夠被稱為真正的佛弟子。

而何謂“真慧” 呢?印光大師在文鈔中指出,“真慧者,即己悟無生之修行人,境雖生滅,心無生滅,猶如明鏡,來無所黏,去無蹤跡,絕無一毫執著之想。”

如果你看完這段文之後,心中生起不管正面或反面的感受,請小心反省一下,究竟你有沒有“真慧” 呢?

學佛要有事有理

佛法最令人心服口服的地方,在於“有事有理”,一方面教導修行的方法,但另一方面又有博大精深的理論去支持。但亦因為佛法的理論嚴謹難明,不少人在信佛的路途上,偏重於事相上的做作,忽視了理論。當一旦遇上逆境的時候,便會生起疑心,“為甚麼我這樣精進,卻竟然得不到佛菩薩的護庇,要我遭逢困厄呢?”

因此,學佛,要做到“有事有理”。而所謂“有事有理”,在修行路上,亦即所謂“解行並進”,對佛法有正確的理解,又加上正確的事行,欠缺了其中一樣,學佛便容易出問題了。

而為甚麼要重視“解門”呢?

第一個原因,如修持“淨土法門”為例。“淨土法門”看似簡單,只要持名念佛,一心不亂,即可以往生淨土,但實則上是需要很多因素來配合,例如心要清淨,但怎樣為之“心清淨”,如何可以得“心清淨”呢?“有行無解”,不明佛理的話,這一連串的問題,自己可能找不到答案,對往生的機會便打折扣了。

而在一般學佛上來說,學佛,是為了令自己以及其他眾生出離生死。不明佛理,對於如何出離生死這件大事,便有可能漫無頭緒,一個不小心,更分分鐘變成了盲修瞎練,想了生脫死,可能很困難了。

佛法的本意,是要我們修好我們的“心”,而“修心”之前,必須首先明白我們的“心”是怎麼一回事,才談得上“修心”。但如果不肯深入解門,認為只需有“行”便足夠了,“行門”也是“修心”,這樣的“修心”,分分鐘落在枝葉,找不到“心”的問題根本。今天很多信佛的人都只忙於四處攀緣,成為了所謂“道場蝴蝶”, 本意雖好,但因為沒有“修心” ,隨著深重的“貪瞋癡慢疑”到處闖禍,引起他人的煩惱,不單只未能夠做到“隨緣消舊業,更莫做新殃”,反而變成火上加油,舊債未清,新債又來。歸根到底,不明佛理,不懂得如何去“修心”,可能是其中一個原因。

佛法屬於“無上甚深微妙法”,例如在“緣起性空”而言,一方面強調“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”,但另一方面又告訴我們因果分明。這個道理,對於真正做到“萬緣放下,老實念佛”的人來說,明白與否都不重要,但撫心自問,今天有幾多人可以做得到呢?不肯深入解門,佛法的“無上甚深微妙法”便不容易靠自己去“覺悟”了。明白佛理,便幫助我們“覺悟”,有了“覺悟”,才能夠有機會“看破”,有“看破”才能夠“放下”,有“放下”才能夠“自在”。

因此,在學佛修行而言,必須清楚明白“事依理起,理得事彰”。“事依理起”,意思是指一切事相全賴有理體的存在,才能夠起用,亦即所謂有理論才有實行﹔“理得事彰”,是指理體必須依靠事相的起用,才能夠得以彰顯,亦即所謂若果理論不付之實行,終是空言。因此,一定要事理兼備,相互資助,不可只執一邊,若果執著一邊的話,則一定有弊病了。

又“事理”者,按印光大師開示:“世出世間之理,即自性也;世出世間之事,即因果也。”

又“事理”以“心”為本,如永明延壽禪師在萬善同歸集中有云:

一切理事,以心為本。

約理者,經云,觀一切法即心自性,成就慧身,不由他悟,此以真如觀真實心為本。(法即是心,萬法唯心。)

約事者,經云,心如工畫師,能畫諸世間,五蘊悉從生,無法而不造。(此心能生萬法。)

此以心識觀緣慮心為本,真實心為體,緣慮心為用。用即心生滅門,體即心真如門。約體用分二,惟是一心。即體之用,用不離體﹔即用之體,體不離用。開合雖殊,真性不動。(在“緣起性空”而言,“性空”為“體”,“緣起”為“用”,其實體用不二,沒有“緣起”有生有滅之事,如何可以顯出“性空”當體即空之理﹔沒有“性空”當體即空之理,又從何生起“緣起”之事呢?)

心能作佛,心作眾生,心作天堂,心作地獄。心異則千差競起﹔心平則法界坦然。心凡則三毒縈纏﹔心聖則六道自在。心空則一道清淨,心有則萬境縱橫。(“心念”的重要,由此可知!)

可惜在今天末法期中,有些佛弟子不屬於“執理廢事”或者“執事廢理”,而是屬於“事理俱廢”,即所謂“不能說,不能做”,兩頭不到岸。是否當中的一個呢?看來真的要反省一下!

人間浄土- 人乘菩薩道?

淨土宗祖師,永明延壽禪師有四句偈云,“無禪無淨土,鐵床并鐵磨,萬劫與千生,沒個人依怙!”

永明延壽禪師指出,“無禪無淨土”,意思是指不修禪定又或者不肯念佛的話,今生未能夠“明心見性”,也未能夠借念佛來往生, 只在世間做作人天善業,在下一生頓然忘記了前生事,隨著今世積福之因,來生享受榮華富貴之果,耽著五欲,要他在名利雙收之時,“知苦,捨樂”,談何容易,更分分鐘由於貪得無厭,廣造惡業,結果在下一生臨終一氣不來之時,即墮地獄,落得個如偈中所云,“鐵床并鐵磨,萬劫與千生,沒個人依怙”的苦果。故此,古人有言,“修行之人,若無正信求生西方,泛修諸善,名為第三世怨也。”

今生修行,來生享福,倚福作惡,隨即墮落,縱使地獄業消,又復轉生“餓鬼畜生”,若欲再復人身,難之難矣。所以佛以手拈土,問阿難曰,“我手土多,大地土多?”阿難對佛言,“大地土多。”佛言,“得人身者,如手中土﹔失人身者,如大地土!”

今當末法,異說紛紜,有人說,“急急的厭生死,求涅槃,那就不期而然的要落入小乘行徑了”;又更謂“菩薩道的本意,是人乘的菩薩行,以五戒十善的凡夫身來力行菩薩道,相信以此上求下化的發心,未來世必能再轉生為人,繼續修行,一個佛弟子應該有此信心,並在此安心”。

這個說法,與歷代祖師大德的一致說法,似有異別,原因是歷代祖師大德一般都勸佛弟子要發菩提心,一心修行,了生脫死之後,乘願再來,普度眾生,清末民初的禪宗祖師,虛雲老和尚教導我們,“人命無常,朝存夕亡,石火電光,能保多久。空口講白話,對於了生脫死有何用處,縱然有說,無非是先聖前賢的典章……。古德是過來人,我沒有到古德地位,講了打閒岔,不如不講了。現當末法時代,誰能如古德那樣,在一舉一動,一棒一喝處,披肝見膽,轉凡成聖”;他又說,“浮生若夢,幻質匪堅,不憑我佛之慈,曷遂超升之路。我們在這如夢如幻的生活中,顛顛倒倒的過日子,不知佛的偉大,不思出離生死,任善惡以升沈,隨業力而受報。”這些說話,都是提醒我們不要不自量力,不求了生脫死。

虛雲老和尚在開示中指出,“昨夜舉溈山老人的話:出言須涉於典章,談論乃旁於稽古。所以典章不可不看,看典章會有受用。我胡言亂語,拿不出半句好話來。少時雖愛看典章,拿出來只供空談,實在慚愧。古人的釋氏稽古略、禪林寶訓、弘明集、輔教編和楞嚴經可以多看,開卷有益。”稽古,意思是指考察古人古事。虛雲老和尚這段開示提醒我們,對於中國數千年來歷代祖師大德的教導,是否可以被指為與今天的社會脫節,而置之不理呢?

推動今日佛教改革的創始人,太虛法師在他的“我的佛教改進運動略史”中有一番話,值得大家參考。他說,“中國的佛教革命,決不能拋棄有二千年歷史為背景的僧寺。若拋棄了僧寺來說廣泛的學術化、社會化的佛教革命,則如拋棄了民族主義來說世界革命一樣危險”。

太虛法師文中的“僧寺”,難道只包括他那個時代的出家人和寺院,而剔除歷代祖師大德的教導呢?

大家聽從現代人的話,還是依照祖師大德的教導呢?

2010年3月8日星期一

三惡道

佛法強調,在人世間千萬不要做壞事。否則的話,死後便會墮落到三惡道。

三惡道,是指“地獄、餓鬼、畜生”三道。而被稱為 “惡道”,是因為眾生在世間造作“惡業”,在這裡受到“惡報”,故此稱之為“惡道”。


“惡道”中以“地獄道”屬於“上惡”,“餓鬼道”屬於“中惡”,“畜生道”屬於“下惡”。


地獄道,有“八寒八熱”地獄,造作極重惡業眾生,即墮此道。而何謂“極重惡業”呢?做了“十惡”而不知愧改,洋洋得意,更進一步鼓勵他人一同參與,算得上是“極重惡業”了。而所謂“十惡”,是指殺生、偷盜、邪淫、妄語、惡口、兩舌、貪欲、瞋恚、愚痴。舉例而說,某些“名嘴”不單只自己貪食眾生肉,更在傳播媒介中廣作推廣,做成更多殺生,便有可能死後投身地獄;又或者自己沈迷淫慾已經是壞事,更利用傳播媒介推廣,做成更多邪淫,入地獄的門卷便不求而得;而另一種自動直入地獄的方法,是經營賭業,令其他人家破人亡,這類人肯定在地獄萬壽無疆!


餓鬼道,一般而言,投生“餓鬼道”,多數是貪欲心重的眾生,因此,由於世人每多貪心,死後做“鬼”的機會,其實很大。又餓鬼遍於世間,有福德者,作土地城隍,受人供養;無福德者,便散居不淨之處,亦即所謂游魂野鬼,常受飢餓,積劫不聞漿水之名﹔其次者,只能飲用人間的膿血糞穢﹔比較上最好的,或者能夠偶然有一飽。而“餓鬼道”眾生的壽量,以人間一個月為一日,壽命五百歲,但又有云壽命不定,因此,如果被判在“餓鬼道”一年,變成了人間的約一萬一千年。而唯有在“餓鬼道”的眾生,有可能顯靈於世,及可能受用後人供奉。而佛法每餐餐前的“施食”和“放焰口”,都能夠令餓鬼得食滿足。


畜生道,包括飛禽走獸,上天下海,乃至曱甴昆蟲。一般而言,由於愚癡,不明因果,便有可能投生“畜生道”,例如生前以殺牛為業,來生先投生“畜生道”做牛,然之後再下“地獄道”,享受屠宰之苦。


又有沒有“餓鬼道”和“地獄道”呢?在影塵回憶錄中,諦閑法師說出這件真人真事。


在民初的時候,在上海有一位姓程的人,以前在清朝做官,他死去不久,他太太念夫心切,整天哭的要生要死,想要與夫君再見一面,那時候在上海有一個法國人主持一個“招鬼會”,能夠把剛死去的鬼魂招來,與家人見面,每次要一千塊錢。程太太因為家道很富足,化一兩千塊錢也算不了什麼,只要把夫君招來見見面,這就心滿意足了。於是有一晚,請法國人到她家裏,法國人就在大客廳訣念咒,約有一點鐘工夫,但沒見到鬼來。法國人說,“唉!這個人很難找,在陰間找了半天也沒找到,後來見他在地獄裏,無論怎麼叫他,也叫不出來”。


程太太自從丈夫死了以後,一直很想把他招來見見面,談談話,誰想法國人請不到他來,還說他下地獄,程太太一聽之後,火了!“你這個洋鬼子,真會騙人!”程太太憤憤地說,“我丈夫一輩子樂善好施,蓋廟修橋,不升天也已經是冤枉了,為什麼反而會下地獄呢?你這不是故意污辱我們嗎”?


法國人因為當時不能夠拿出證據,所以也沒法子辯駁,他唯有對程太太說,“你不信的話,你如果另有新死的人,我可以給你找來,作個證明”。


剛巧程太太的大兒子,剛在窯子裏死了不幾天,有人想起,對程太太的大媳婦說,“大少爺不是剛死了不久嗎?既然法國人現在能招魂,可以借這機會,叫少奶奶把大少爺的魂靈招來,一方面可以說說話,一方面還可以證明這件事。”法國人也在旁邊插嘴說,“願意再作的話,我可以減價五百元。”


大媳婦很年輕,丈夫又剛死去,心裏正在很哀痛的時候,也很想把丈夫招來見面,於是答應付五百元,又將丈夫的生辰八字,以及死的日期寫好,一切都準備好了以後,法國人於是又從新登壇作法。


這一次不像上次一樣,作法不久,鬼就來了,他的女人問道,“你在陰間怎麼樣?”那鬼說,“因為我剛死過不久,還算自由,過幾天點名之後,恐怕就要受拘禁了。唉!我在世間的時候,整天不務正業,花天酒地,嫖賭飲蕩吹,造下這些孽,覺得很對不起你。現在我已經走到了這步田地,也沒辦法,除非你們能做功德念經超度我。還有,在我那件衣服裏,有一張支票,你可以到銀行取出來,家裏的事,你多費心,要好好照管孩子”。


大媳婦立刻叫人到那件衣服裏找一找,果然在口袋裏有一張支票。這時候在旁邊看的人,又把他的小孩子抱來,故意讓他問,“你是我父親吧?”那鬼又說,“是!乖孩子,你好好聽你媽媽的話”。


程太太想起他老太爺的事,又問,“最初請我們的爸爸,為何不來?”那鬼又說,“聽說爸爸已經到地獄去了。”


程太太聽了之後,沈不住氣,立刻追問,“你爸爸一輩子行好作善,重修佛寺,捨茶捨藥,廣作布施,印送經典,他有什麼孽,還得下地獄!”


鬼又說,“聽說因為爸爸原先在北京做官的時候,沒有多少錢,有一年山西鬧饑荒,皇上派他到山西賑濟,發了六十萬兩銀子給他,爸爸違法貪污,完全中飽私囊了,由於沒有錢賑濟饑民,餓死了成千上萬的人。後來朝廷派專使去調查,爸爸又用了幾萬兩銀子去賄賂,把這件事情掩飾過去。因此罪孽太大!所以到地獄裏去了”。


程太太說,“你父親一輩子做的善事也不少哇!就是有罪的話,將功折罪,也不至於下地獄吧!”


鬼答道,“他的功固然一定有,但抵不過他的罪。有功德,將來可以上天去享福,那是一回事;而現在所欠的這些成千上萬的人命債,要首先補償”。


2010年1月1日星期五

貪瞋癡

按照佛法的說法,人的煩惱,世間上的種種紛爭、戰亂,乃至“溫室效應” 這個熱門話題,都是源於我們心中的“貪瞋癡”。因此,佛法稱之為“三毒”。

這“三毒” 的產生,基本上是由於我們執著了一個“我”而生,心中只有“我貪、我瞋、我癡” 。而它能夠破壞人們的善心,令人沈淪墮落,故名為“毒”。

佛法又指出,“貪瞋癡” 這“三毒”,構成了人們死後投生到“地獄、餓鬼、畜生”三惡道的主因。

“貪”,是指貪著一切順意的境界,對愛好的事物乃至感受,執著不捨,心無厭足。這個“貪”,除了最普遍的貪愛“名,利,享樂”之外,更包括了對某種事物或感受的執著和愛戀,苦苦不放。法華經指出,“諸苦所因,貪欲為本”,貪欲是我們一切罪苦的根本源頭。“貪” 的最可怕之處,是它可以在我們的心中永無休止,“一貪未停,一貪又起”。對於“未得”之物,一見鍾情,立刻想擁有;然後對於“擁有”之物,又念念不捨,不想失去,苦苦執著。

“瞋”,是指從“我”這個主觀的標準,去貪求事物迎合自己的意願,順意的話,當然萬事大吉,但如果事與願違的話,心中生起了不順意的感覺,進而演化而成不滿,怨恨,忿怒。瞋與貪有著非常親密的關係,有如難兄難弟。為甚麼呢?“貪求”不到,當然心心不忿,懷恨在心,世間人的恩恩怨怨,乃至連場戰火,無不由此而起。

“癡”,是指不明因果,迷於事相物欲,不辨邪正、是非,例如不知道要斷惡修善,卻向風水命理術士祈福轉運。癡,也是源於“我執”,不明白事理的真相,生起了愚癡錯誤的想法。而“癡”的特點在於“癡而不知,知而不改”。 因此,“錯而不知”,未算“大癡” ;“知而不改”,反自誇“我行我素”,沾沾自喜,為之“大癡”。 “癡”有很多種,例如“癡戀”著某一種世間事物,乃至一種興趣,而最嚴重的“癡”,莫過於“不明因果”。 好像我以前屬於“風水命理癡”,不知道求福是必須自己斷惡修善,而只知“愚癡”地向風水算命中求,希望用風水令我“趨吉避凶,趨財化剎”,我這種做法,正正屬於“愚癡”。

從上文中大家可以看到,“貪瞋癡”三毒基本上都是以“貪”為本。人們由於“貪著心” 未能夠得償所願,便生起了“瞋恨心”;又因為“貪著心”的原因,生起了對種種事相感受的“癡迷心”。

縱使各位有緣人中某些並不信佛,但也可以借此因緣來客觀地看一看,世間無數紛爭怨懟,都是源於一個“貪”字。為了對治這個“貪”字,佛法強調要“捨”,真正“難捨能捨”,真的“捨得”的話,那“有捨”便一定“有得”,自然“得著”減少煩惱,知足常樂之益!

民初大德,印光法師有云,“貪瞋癡心,人人皆有,若知彼是病,則其勢便難熾盛,譬如賊入人家,家中主人若認做家中人,則全家珍寶,皆被彼偷竊淨盡。若知是賊,不許彼在自家中停留一刻,必須令其遠去淨盡,庶財實不失,而主人安泰矣。古德云,不怕念起,只怕覺遲,貪瞋癡一起,立即覺了,則立即消滅矣。若以貪瞋癡為自家正主,則如認賊為子,其家財寶必致消散矣”。

見得到的不一定是事實

一個盲人帶著他的導盲犬過街時,一輛大卡車失控,直沖過來,盲人當場被撞死,他的導盲犬為了守衛主人,也一起慘死在車輪底下。

主人和狗一起到了天堂門前。

一個天使攔住他倆,為難地說:“對不起,現在天堂只剩下一個名額,你們兩個中必須有一個去地獄。”

主人一聽,連忙問:“我的狗又不知道什麼是天堂,什麼是地獄,能不能讓我來決定誰去天堂呢?”

天使鄙視地看了這個主人一樣,皺起了眉頭,她想了想,說:“很抱歉,先生,每一個靈魂都是平等的,你們要通過比賽決定由誰上天堂。”

主人失望地問:“哦!什麼比賽呢?”

天使說:“這個比賽很簡單,就是賽跑,從這裡跑到天堂的大門,誰先到達目的地,誰就可以上天堂。不過,你也別擔心,因為你已經死了,所以不再是瞎子,而且靈魂的速度跟肉體無關,越單純善良的人速度越快。”

主人想了想,同意了。

天使讓主人和狗準備好,就宣佈賽跑開始。她滿心以為主人為了進天堂,會拼命往前奔,誰知道主人一點也不忙,慢吞吞地往前走著。更令天使吃驚的是,那條導盲犬也沒有奔跑,它配合著主人的步調在旁邊慢慢跟著,一步都不肯離開主人。天使恍然大悟,原來多年來這條導盲犬已經養成了習慣,永遠跟著主人行動,在主人的前方守護著他。可惡的主人,正是利用了這一點,才胸有成竹,穩操勝券,他只要在天堂門口叫他的狗停下就可以了。

天使看著這條忠心耿耿的狗,心裡很難過,她大聲對狗說:“你已經為主人獻出了生命,現在你這個主人不再是瞎子,你也不用領著他走路了,你快跑進天堂吧!”

可是,無論是主人還是他的狗,都像是沒有聽到天使的話一樣,仍然慢吞吞地地往前走,好像在街上散步似的。

果然,離終點還有幾步的時候,主人發出一聲口令,狗聽話地坐下了,天使用鄙視的眼神看著主人。

這時,主人笑了,他扭過頭對天使說:“我終於把我的狗送到天堂了,我最擔心的就是它根本不想上天堂,只想跟我在一起……所以我才想幫它決定,請你照顧好它。”

天使愣住了。

主人留戀地看著自己的狗,又說:“能夠用比賽的方式決定真是太好了,只要我再讓它往前走幾步,它就可以上天堂了。不過它陪伴了我那麼多年,這是我第一次可以用自己的眼睛看著它,所以我忍不住想要慢慢地走,多看它一會兒。如果可以的話,我真希望永遠看著它走下去。不過天堂到了,那才是它該去的地方,請你照顧好它。”

說完這些話,主人向狗發出了前進的命令,就在狗到達終點的一刹那,主人像一片羽毛似的落向了地獄的方向。他的狗見了,急忙掉轉頭,追著主人狂奔。滿心懊悔的天使張開翅膀追過去,想要抓住導盲犬,不過那是世界上最純潔善良的靈魂,速度遠比天堂所有的天使都快。

所以導盲犬又跟主人在一起了,即使是在地獄,導盲犬也永遠守護著它的主人。

這個世界上,真相只有一個,可是在不同人眼中,卻會看出不同的是非曲直!

為什麼呢?道理很簡單,因為每個人看待事物,都帶著順自己想法的分別心,執著心,不可能站在客觀公正的立場上,而是或多或少地戴上有色眼鏡,用自己的經驗、自己的好惡,乃至自己的道德標準來作出評判。

結果通常只有一個:我們看到的,都只是我們所執著不放的片面假像!